[发明专利]一种高硫重油生产低硫船用燃料油调和组分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20631.X | 申请日: | 2017-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223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杨旭;耿新国;刘铁斌;翁延博;李洪广;袁胜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7/14 | 分类号: | C10G67/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油 生产 低硫船用 燃料油 调和 组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硫重油生产低硫船用燃料油调和组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高硫重油原料进入减粘裂化装置进行减粘裂化,得到减粘渣油;b)在步骤a)得到的减粘渣油中加入复合改性剂,然后对混合物进行连续沉降,上部得到溢流物料,下部得到底流物料;c)步骤b)所得的溢流物料进入固定床渣油加氢装置中进行加氢脱硫,得到低硫船用油燃料的调和组分。该方法特别适用于量产低硫船用燃料油的调和组分,具有技术成熟、设备操作费用低等优点,同时能够提高减粘裂化轻质油品的收率,提高产品附加值,并有利于减弱在后续固定床加氢处理过程中对催化剂活性稳定性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硫重油生产低硫船用燃料油调和组分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环保法规也日益严格。新的MARPOL公约规定:2015年1月1日及以后,当船舶在海上一般区域航行时,船用燃料油硫含量不应超过3.5%,同时还应符合各港口具体要求标准;而在排放控制区域航行时,船上使用的燃油硫含量不应超过0.1%。2020年1月1日及以后,当船舶在海上一般区域航行时,船用燃料油硫含量不应超过0.5%;在排放控制区域航行时,船上使用燃油的硫含量不应超过0.1%。
更加严格的硫含量标准和排放区域的强力管控给供应商带来了巨大挑战,市场上低硫船用燃料油供应有限,现有生产能力难以满足全球市场需求。从实际情况看,现有低硫馏分型燃料油资源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但因该油品与船舶设备不能完全配套,一旦长时间在船舶的中、低速柴油机上使用,对船舶的燃油转换系统和设备将带来巨大考验,同时也会带来更大的安全风险。加上低硫馏分型燃料油价格较高,在本就低迷的航运市场条件下,将进一步增加船东的经济负担。而且世界范围内原油资源逐步趋于重质化、劣质化,预计2020年后重质原油储量占全球可采原油储量的50%左右,如何高效利用劣质重油加工生产符合要求的低硫船用燃料油成为炼厂和供应商亟待解决的问题。
CN 102746890A公开了一种船用燃料油的制备方法,通过减粘裂化然后分馏的方式得到减粘裂化调和组分。该方法可以降低船用燃料油的生产成本。但生产燃料油的减粘裂化一般按照较低的转化率操作(一般仅为6%~7%),这样会使附加值高的轻质油品减少,不利于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且减粘裂化生产的渣油硫含量依旧很高(一般为2%左右),无法满足新的船用燃料油的指标要求。
CN 103695631A公开了一种由煤焦油生产柴油兼产船用燃料调和组分的方法。该方法使原料依次通过浆态床加氢和固定床加氢来得到产品。该方法可以生产出硫含量很低的船用调和组分。但浆态床目前工艺技术还不成熟,而固定床技术受到原料油性质的制约,不能加工金属、残炭含量较高的劣质原料(只能加工金属含量低于150μg/g、残炭低于15%的重油)。
CN 106753556A公开了一种使用劣质重油加工生产润滑油基础油和液体燃料的加工方法,通过溶剂脱沥青及加氢处理得到液体燃料。该方法可以提高液体组分收率,提高产品质量。但是溶剂脱沥青工艺复杂,能耗高,实现困难,并且脱沥青油粘度大,需要掺入轻质油品来降低粘度,从而降低了固定床加氢装置的效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硫重油生产低硫船用燃料油调和组分的方法,该方法特别适用于量产低硫船用燃料油的调和组分,具有技术成熟、设备操作费用低等优点,同时能够提高减粘裂化轻质油品的收率,提高产品附加值,并有利于减弱在后续固定床加氢处理过程中对催化剂活性稳定性的影响。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高硫重油生产低硫船用燃料油调和组分的方法,包括如下过程:
a)高硫重油原料进入减粘裂化装置进行减粘裂化,得到减粘渣油;
b)在步骤a)得到的减粘渣油中加入复合改性剂,然后对混合物进行连续沉降,上部得到溢流物料,下部得到底流物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2063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