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12811.3 | 申请日: | 2017-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042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中尾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N13/14 | 分类号: | F01N13/14;F02B77/11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夏云龙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 ||
一种车辆,包括:热绝缘器,其为板的形式,所述热绝缘器覆盖内燃机的排气部件;以及线束,其设置在所述热绝缘器的侧方。在所述热绝缘器的多个末端边缘之中,在所述线束的侧方的末端边缘具有在所述末端边缘的侧视图中在板厚方向上凸凹的形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1-149338号(JP 2011-149338 A)公开了一种设置在车辆中的热绝缘器。该热绝缘器由金属板材料形成。该热绝缘器具有符合内燃机的排气歧管的外部形状的三维形状。该热绝缘器设置成覆盖排气歧管。该热绝缘器减小了由排气歧管释放的热传递到设置在内燃机周围的其他部件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在车辆中,线束在内燃机周围,换言之,在热绝缘器周围布线和设置。通过该线束,从内燃机输出的各种电信号例如传递到车辆的控制设备。
在相当大的力在车辆碰撞等期间作用在内燃机周围的情况下,热绝缘器和线束的相对位置可能改变,从而它们可能彼此干涉。于是,可能损坏线束。如上所述,当热绝缘器与布置在该热绝缘器周围的其他部件干涉时,可能会损坏其他部件。然而,关于这点在JP2011-149338 A中并未公开,从而包括热绝缘器的车辆仍具有改善的空间。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涉及一种车辆,包括:热绝缘器,其为板的形式,所述热绝缘器覆盖内燃机的排气部件;以及线束,其设置在所述热绝缘器的侧方。在所述热绝缘器的多个末端边缘之中,在所述线束的侧方的末端边缘具有在所述末端边缘的侧视图中在板厚方向上凸凹的形状。
发明人研究了在线束定位在热绝缘器的侧方的车辆中,线束在车辆碰撞等期间相当大的力作用在内燃机周围的情况下的状态,并且发现对线束的损坏是由热绝缘器的末端边缘的滑行运动引起的。在上面的构造中,在热绝缘器的多个末端边缘之中,在线束的侧方的末端边缘具有在末端边缘的侧视图中在板厚方向上凸凹的形状。因此,当线束与热绝缘器的末端边缘干涉时,末端边缘滑行的位置在板厚方向上改变。于是,相较于末端边缘形成为在其侧视图中是直线的(直的)构造,能够分散滑行位置并且能够缩短在线束的一个地方的滑行距离(末端边缘滑行的距离)。因此,通过上面的构造,可以抑制由热绝缘器的末端边缘的滑行运动引起的对线束的损坏。
在根据上面的方案的车辆中,所述线束可包括装配件和容纳管,多根电缆捆扎在所述装配件中,所述装配件在所述容纳管中延伸;所述容纳管可具有小直径部和大直径部交替地布置的波纹形状;并且在所述热绝缘器的定位在所述线束的所述侧方的所述末端边缘中,所述末端边缘的凹部在所述板厚方向上的外端面与所述末端边缘的凸部在所述凸部突出的方向上的远侧端面之间在所述板厚方向上的距离,可比在所述容纳管中彼此相邻的所述大直径部之间的长度长。
在上面的构造中,在热绝缘器的末端边缘中,末端边缘的凹部的外端面和末端边缘的凸部的远侧端面之间在板厚方向上的距离比在容纳管中彼此相邻的大直径部之间的长度长。换句话说,热绝缘器的末端边缘中的凸部和凹部的高度比每个小直径部在容纳管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长。因此,当热绝缘器的末端边缘在容纳管的小直径部上滑行并且它们的相对位置改变时,热绝缘器的末端边缘的凸部接触(接合)容纳管的大直径部。因此,热绝缘器和容纳管之间的接触区域增加并且抑制其滑行运动。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对线束的容纳管的损坏。
在根据上面的方案的车辆中,所述线束可包括装配件和容纳管,多根电缆捆扎在所述装配件中,所述装配件在所述容纳管中延伸;所述容纳管可具有小直径部和大直径部交替地布置的波纹形状;并且在所述热绝缘器的定位在所述线束的所述侧方的所述末端边缘中,在所述侧视图中,所述末端边缘的凹部在所述板厚方向上的外端面在垂直于所述板厚方向的方向上的长度以及所述末端边缘的凸部在所述凸部突出的方向上的远侧端面在垂直于所述板厚方向的所述方向上的长度,可比所述容纳管的每个所述小直径部的直径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128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