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卫星通信收发机双工系统及前端馈源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02679.8 | 申请日: | 2017-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334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发明(设计)人: | 贾鹏程;孔翔鸣;朱淇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程星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401 | 分类号: | H04B1/401;H04L5/14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郑泽萍;胡辉 |
地址: | 510530 广东省广州市开发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卫星通信 收发 双工 系统 前端 馈源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卫星通信收发机双工系统及前端馈源系统,该卫星通信收发机双工系统包括第一波导双工器、第二波导双工器和切换开关,所述第一波导双工器和第二波导双工器均连接至一圆极化器,述圆极化器连接至一天线;切换开关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切换,从而将第一波导双工器和第二波导双工器其中一波导双工器的发射链路连接至射频链路的发射端口,并将另一波导双工器的接收链路连接至射频链路的接收端口,本发明通过切换开关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切换,可以实现卫星通信双圆极化接收、发送辐射波的自动切换,结构优良,操作简单,高效而便捷,可广泛应用于卫星通信行业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卫星通信收发机双工系统及前端馈源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系统与通信能力不断进步,为满足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良好地进行通信,卫星通信以其更强的灵活性、全面的覆盖范围、不受地理条件及自然灾害影响的特点得到应用和发展。
在现代无线电卫星通信系统中,以往单纯的线极化天线已经很难满足人们对大通信容量和高通信质量的需求,双圆极化天线具有可接收任意极化的来波、且其辐射波可由任意极化的天线接收等特性,其越来越被重视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双圆极化天线,在切换接收辐射波的极化方向或者切换发射辐射波的极化方向时,需要拆下双圆极化天线进行手动调节后,再重新安装使用,操作繁琐,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卫星通信收发机双工系统及前端馈源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卫星通信收发机双工系统,包括第一波导双工器、第二波导双工器和切换开关,所述第一波导双工器和第二波导双工器均连接至一圆极化器,所述圆极化器连接至一天线;
所述切换开关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切换,从而将第一波导双工器和第二波导双工器其中一波导双工器的发射链路连接至射频链路的发射端口,并将另一波导双工器的接收链路连接至射频链路的接收端口。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负载、第二负载和第三负载;
所述切换开关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波导双工器的发射链路通过切换开关连接至射频链路的发射端口,接收链路连接至第三负载,所述第二波导双工器的发射链路连接至第一负载,接收链路通过切换开关连接至射频链路的接收端口;
所述切换开关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波导双工器的发射链路通过切换开关连接至射频链路的发射端口,接收链路连接至第三负载,所述第一波导双工器的发射链路连接至第二负载,接收链路通过切换开关连接至射频链路的接收端口。
进一步,所述切换开关设有第一输出端口、第二输出端口、第一射频通道、第二射频通道和第三射频通道;
所述切换开关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切换开关通过第一射频通道将第一波导双工器的发射链路连接至射频链路的发射端口,并将第二波导双工器的接收链路通过第二输出端口连接至射频链路的接收端口;
所述切换开关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切换开关通过第一射频通道将第二波导双工器的发射链路连接至射频链路的发射端口,并将第一波导双工器的接收链路通过第一输出端口连接至射频链路的接收端口。
进一步,所述圆极化器采用隔板圆极化器。
进一步,所述天线采用波纹喇叭天线。
进一步,所述圆极化器的公共端口与天线连接,所述圆极化器的第一极化端口与第一波导双工器的收发共用端连接,第二极化端口与第二波导双工器的收发共用端连接。
卫星通信收发机前端馈源系统,包括天线、圆极化器、第一波导双工器、第二波导双工器和切换开关,所述天线与圆极化器连接,所述圆极化器分别与第一波导双工器和第二波导双工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程星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程星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0267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