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丸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00193.0 | 申请日: | 2017-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96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2 |
发明(设计)人: | 孙素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赐绿源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6 | 分类号: | A61K36/9066;A61K9/20;A61P15/00;A61K35/24;A61K35/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41499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治疗 子宫 内膜 异位症 丸剂 药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丸剂药物,特别是供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使用的丸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的领域。
背景技术
据文献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是指有活性的内膜细胞种植在子宫内膜以外的位置而形成的一种女性常见妇科疾病。内膜细胞本该生长在子宫腔内,但由于子宫腔通过输卵管与盆腔相通,因此使得内膜细胞可经由输卵管进入盆腔异位生长。目前对此病发病的机制有多种说法,其中被普遍认可的是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本病多发生于生育年龄的女性,青春期前不发病,绝经后异位病灶可逐渐萎缩退化。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及其周围组织纤维化,形成异位结节,痛经、慢性盆腔痛、月经异常和不孕是其主要症状。病变可以波及所有的盆腔组织和器官,以卵巢、子宫直肠陷凹、宫骶韧带等部位最常见,也可发生于腹腔、胸腔、四肢等处。
临床表现:
A.症状:
(a)痛经 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典型的症状,呈继发性伴进行性加重,常于月经来潮前1~2天开始,经期第1天最剧,以后逐渐减轻,至月经干净时消失。严重阶段疼痛难忍,甚至止痛剂加量亦无效。疼痛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内部出血刺激局部组织炎性反应引起。同时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分泌前列腺素增加,导致子宫肌肉挛缩,痛经势必更为显著。
(b)月经异常 可以表现为月经过多或者周期紊乱。造成月经异常多数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响卵巢功能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以发生卵巢功能失调,如排卵异常等。
(c)不孕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伴有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不孕率40%~50%。主要是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常可引起输卵管周围粘连影响卵母细胞捡拾;或因卵巢病变影响排卵。
(d)性交疼痛 子宫直肠陷凹、阴道直肠隔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以引起性交痛(深部触痛),经期排便次数增加、疼痛(里急后重)。
(e)其他 子宫内膜异位至膀胱者,出现有周期性尿频、尿痛、血尿。腹壁瘢痕及脐部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则出现周期性局部肿块及疼痛。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或便秘,甚至有周期性少量便血。异位内膜侵犯和压迫输尿管时,可出现一侧腰痛和血尿,但极罕见。
B.体征:
妇科检查时可发现在子宫直肠陷凹、子宫骶韧带或宫颈后壁,触及一个或更多硬性小结节,如绿豆或黄豆大小,触痛明显。阴道的异位病灶多位于后穹隆,检查可见在后穹隆处有触痛结节,严重者呈黑紫色。卵巢血肿常与周围粘连、固定,检查时可触及张力较大的包块并有压痛,破裂后发生内出血,表现为急性腹痛。
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种可有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药组合物,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随着我国中医中药学的不断发展,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上,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优点,且在治疗过程中疗效好、见效快、毒副作用小等优势,针对现有西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现状,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丸剂药物,以解决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问题。该药物是以常见的中药为原料,通过选择合理的药物及质量份比,可有效治疗上述子宫内膜异位症。
为达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丸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鹿角片60~160g、仙灵脾30~120g、菟丝子150~300g、连翘60~180g、当归60~150g、太子参90~360g、川芎50~120g、赤芍40~120g、泽兰60~150g、白芍100~250g、莪术80~160g、山药(炒)150~300g、三棱50~120g、半枝莲150~350g、麦冬(去心)60~160g、茯苓100~160g、白毛委陵菜50~120g、薏苡仁150~460g、延胡索30~100g、蒲黄50~100g、乳香50~160g、没药50~200g、片姜黄30~100g、夏枯草100~260g、丹参80~160g、桂枝30~100g、牡丹皮60~100g、小茴香30~80g、艾叶30~90g、木香25~80g、葫芦巴50~100g、猫爪草150~350g、红藤150~260g、五灵脂50~160g、补血草250~550g、白术30~160g、刘寄奴80~160g、山慈菇30~100g、红花30~180g,炼蜜适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赐绿源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成都赐绿源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001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甘蔗花粉低温储存方法
- 下一篇:一种铁皮石斛保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