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温度采集电路和光接收模块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91477.4 | 申请日: | 2017-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888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6 |
发明(设计)人: | 杨晓冬;徐顺清;杨伯平;任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盐城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K7/24 | 分类号: | G01K7/24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71 | 代理人: | 苏胜 |
地址: | 224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温度 采集 电路 接收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温度采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温度采集电路和光接收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信号多元化程度的加深,人们对音频、视频等信息的传输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通信领域中,光通信由于具有传输容量大、保密性能和抗干扰性能好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光通信技术中,一般包括光发射端、光接收端以及连接光发射端和光接收端的光缆。其中,在光接收端中,存在因光电探测器感应光信号生成的电信号的幅值一般较小而难以直接、有效地进行处理的问题。
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在光电探测器和外部电路之间设置跨阻放大器,对光电探测器输出的电信号进行放大处理,以使外部电路可以有效地对该电信号进行处理。但是,由于跨阻放大器在进行信号放大处理时会产生较大的热量,若不及时进行散热处理,会对跨阻放大器的处理质量和效率造成干扰。
经发明人研究发现,在现有技术中,通过采用具有导热性能的材料将用于承载跨阻放大器的基板,以吸收跨阻放大器的热量进而避免对跨阻放大器的处理质量和效率造成干扰。但是,因导热材料的选择没有标准的依据而导致对跨阻放大器进行散热处理存在不合理的问题,进而造成跨阻放大器工作受到干扰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的温度采集电路和光接收模块,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因对跨阻放大器进行不合理的散热处理而造成跨阻放大器工作受到干扰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温度采集电路,应用于光接收模块,所述光接收模块包括感应光信号生成电信号的光电探测器和将该电信号进行放大处理的跨阻放大器,所述温度采集电路包括:
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跨阻放大器以感应所述跨阻放大器的温度生成电信号;
信号放大电路,所述信号放大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以对所述温度传感器生成的电信号进行放大处理;
温度补偿电路,所述温度补偿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信号放大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以对经过所述信号放大电路放大处理的电信号进行补偿处理;
数据存储器,所述数据存储器的输入端与所述温度补偿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以将经过所述温度补偿电路补偿处理的电信号进行存储。
在本发明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温度采集电路中,所述温度传感器为贴片状,且贴合于所述跨阻放大器的表面。
在本发明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温度采集电路中,所述温度传感器为多个,所述信号放大电路为多个,所述温度补偿电路为多个;
各所述温度传感器分别通过各所述信号放大电路、温度补偿电路与所述数据存储器连接,且分别设置于所述跨阻放大器的各表面。
在本发明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温度采集电路中,所述跨阻放大器为方体结构,包括首尾相连的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三表面以及第四表面,所述温度传感器为三个;
所述光电探测器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三个所述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第三表面以及第四表面。
在本发明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温度采集电路中,所述温度传感器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以及热敏电阻;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供电电源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信号放大电路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热敏电阻接地。
在本发明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温度采集电路中,所述信号放大电路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第三电阻、第四电阻以及第五电阻;
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三电阻与供电电源连接、反相输入端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五电阻与反相输入端连接并与所述温度补偿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
在本发明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温度采集电路中,所述温度补偿电路为PID补偿电路。
在本发明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温度采集电路中,所述温度补偿电路包括第二运算放大器、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以及第三电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盐城工学院,未经盐城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9147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移动终端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 下一篇:应用程序控制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