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良型电动撑杆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87511.0 | 申请日: | 2017-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3062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4 |
发明(设计)人: | 朱波涛;魏民;罗勇;何逵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万超汽车天窗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F15/622 | 分类号: | E05F15/622;B60J5/10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吕伴 |
地址: | 201807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良 电动 撑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良型电动撑杆,包括外管和与外管滑动配合的内管,在内管与外管之间设有衬套,在外管的内部设有带动内管沿其轴向进行滑动的传动机构,在外管的底部设有电机、齿轮箱和内花键体,在齿轮箱与外管之间设有齿圈,电机的输出轴与齿轮箱的输入轴相连接,内花键体通过齿轮箱盖设置在齿轮箱上且与齿轮箱的输出轴相连接,传动机构的输入端插接在内花键体上,在齿轮箱盖与衬套之间设有轴承座,在内管的前端与外管的底端分别设有与设置在汽车尾门和汽车车身上的支架球头相配合的第一球头座和第二球头座,在传动机构的外侧套设有弹簧。本发明组装过程较为简单,不但提高了组装效率,并且还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撑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改良型电动撑杆。
背景技术
汽车尾门的开启传统是由驾乘者解锁后,手动开启尾门,是通过气动撑杆或四连杆铰链或鹅颈管铰链配合扭杆弹簧实现的。国内现有的汽车中,一般使用气动撑杆或四连杆铰链或鹅颈管铰链配合扭杆弹簧,只有较高规格的车使用电动尾门,是通过电动撑杆实现的。
现有的电动撑杆的整体结构较为复杂,需要组装的零部件种类较多,组装过程较为繁琐,采用此种结构不但降低了电动撑杆的组装效率,并且还提高了组装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也提高了此种电动撑杆的生产成本以及降低了实用性能。
然而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研发者有必要研制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组装过程较为简单,不但提高了组装效率,并且还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以及提高了实用性能的改良型电动撑杆。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目的提供了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组装过程较为简单,不但提高了组装效率,并且还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以及提高了实用性能的改良型电动撑杆。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改良型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和与外管滑动配合的内管,在所述内管与外管之间设有衬套,在所述外管的内部设有带动内管沿其轴向进行滑动的传动机构,在所述外管的底部设有电机、齿轮箱和内花键体,在所述齿轮箱与外管之间设有齿圈,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齿轮箱的输入轴相连接,所述内花键体通过齿轮箱盖设置在齿轮箱上且与齿轮箱的输出轴相连接,所述传动机构的输入端插接在内花键体上,在所述齿轮箱盖与衬套之间设有轴承座,在所述内管的前端与外管的底端分别设有与设置在汽车尾门和汽车车身上的支架球头相配合的第一球头座和第二球头座,在所述传动机构的外侧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底端压接在衬套上,前端压接在第一球头座上,在所述内管的前端套设有前端密封套,在所述外管的底端套设有底端密封套。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衬套包括整体呈管状的衬套本体,在所述衬套本体的底端设有受力结构,所述受力结构在弹簧的作用力下紧贴于轴承座上,在所述衬套本体的前端设有鼠笼结构,在所述鼠笼结构上通过二次包胶注塑有中部密封套。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受力结构包括设置在衬套本体的底端上的受力环,在所述受力环的内环面上设有环形凸台。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鼠笼结构由环体、衬套本体的前端以及设置在环体与衬套本体的前端之间的多根支撑杆所组成。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丝杠和与丝杠配合的丝杠螺母,所述丝杠的底端插接在内花键体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球头座采用精密压铸一体成型,所述第一球头座包括整体呈圆筒状的座体和与座体一体形成的球头,所述球头设置在座体的一端上,在所述座体的另一端的内表面上设有与设置在丝杠螺母前端的外周面上的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座体中部的外周面上设有与设置在内管前端的内凸结构相配合的环形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万超汽车天窗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万超汽车天窗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875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