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芳烃抽余油为原料生产乙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86194.0 | 申请日: | 2017-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943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发明(设计)人: | 徐大海;关明华;李士才;李扬;陈光;牛世坤;崔国英;代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4/06 | 分类号: | C07C4/06;C07C11/04;C10G45/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芳烃 抽余油 原料 生产 乙烯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芳烃抽余油为原料生产乙烯的方法。该方法包括:芳烃抽余油进入加氢反应器,在加氢精制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加氢反应,加氢反应流出物通入稳定塔进行气液分离处理,然后塔底物料通入乙烯裂解装置,进行裂解反应生产乙烯;在加氢反应器开工时,芳烃抽余油先进入稳定塔,然后将稳定塔的塔底物料引入到加氢反应器并进行加氢反应,加氢反应流出物通入稳定塔5分钟~24小时,停止将芳烃抽余油直接通入稳定塔和停止将稳定塔的塔底物料引入加氢反应器,将芳烃抽余油直接引入到加氢反应器,进行正常的加氢反应过程。该方法可减缓裂解炉管生焦速率,延长清焦周期,而且解决了加氢处理装置开工初期引起的产品质量不达标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产乙烯的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以芳烃抽余油为原料生产乙烯的方法。
背景技术
芳烃抽提是石油炼制过程中提纯芳烃的重要工艺技术,其主要目的是从催化重整或裂解加氢汽油中分离出BTX(苯,甲苯,二甲苯)。抽提工艺具有芳烃质量好、回收率高及原料有适应性好等特点,而抽余油基本不含芳烃,富含链烷烃,并含有部分环烷烃和少量烯烃,是很好的乙烯裂解原料。
近年来,随着我国乙烯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乙烯原料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某些企业将芳烃抽余油生产6#或120#溶剂油,也有的企业用作车用汽油调和组分,由于芳烃抽余油研究法辛烷值(RON)较低,作为车用汽油调和组分时受到限制。因此,芳烃抽余油做乙烯裂解装置原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目前对生产乙烯裂解原料的相关报道较少。
CN1621497A公开了一种石脑油重组处理方法,其步骤如下:(1)先将石脑油进行萃取分离,分离出抽余油和抽出油;(2)抽余油进乙烯蒸汽裂解装置;(3)抽出油进入重整装置重整。该方法能够将芳烃产量提高30%以上,乙烯产量提高40%以上。
CN 103374395 A公开了一种以石脑油为原料生产芳烃和乙烯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氢气存在下,将石脑油在0.15~3.0MPa、300~540℃、体积空速为2.1~50h-1的条件下在催化重整区与重整催化剂接触进行浅度催化重整反应,使石脑油中的环烷烃转化率大于85 质量%,链烷烃转化为芳烃和C4-烃的转化率小于30质量%;(2)将催化重整得到的重整生成油在第一芳烃分离区进行芳烃分离,得到富含芳烃的馏分和富含链烷烃的馏分;(3)将富含链烷烃的馏分及催化重整产生的液化气送入蒸汽裂解区进行裂解反应生产乙烯。该法通过浅度催化重整可以充分利用石脑油在生产芳烃的同时最大化地生产乙烯。
但是,上述芳烃抽余油进行裂解生产乙烯时,裂解炉管内容易结焦,导致裂解能耗增加,乙烯收率下降,而且停炉清焦周期性短,又会缩短炉管和耐火砖的寿命。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芳烃抽余油为原料生产乙烯的方法。该方法不但可减缓裂解炉管生焦速率,延长清焦周期,保证乙烯裂解装置的稳定运行,而且解决了加氢处理装置开工初期引起的产品质量不达标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芳烃抽余油为原料生产乙烯的方法,包括:芳烃抽余油进入加氢反应器,在加氢精制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加氢反应,加氢反应流出物通入稳定塔进行气液分离处理,然后塔底物料通入乙烯裂解装置,进行裂解反应生产乙烯;
在加氢反应器开工时,芳烃抽余油先进入稳定塔,然后将稳定塔的塔底物料引入到加氢反应器并进行加氢反应,加氢反应流出物通入稳定塔5分钟~24小时,优选为1~10小时,停止将芳烃抽余油直接通入稳定塔和停止将稳定塔的塔底物料引入加氢反应器,将芳烃抽余油直接引入到加氢反应器,进行正常的加氢反应过程。
本发明方法中,加氢反应采用液相加氢反应,即在反应条件下,芳烃抽余油至少80wt%保持液相状态,进一步优选地,芳烃抽余油至少90 wt%保持液相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861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