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盾构管廊先盾后井的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84025.3 | 申请日: | 2017-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640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0 |
发明(设计)人: | 周光毅;杨昆鹏;白羽;高琳;张学良;张国贤;穆海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06 | 分类号: | E21D9/06;E21D11/08;E21D1/00;E02D17/04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29 | 代理人: | 曾耀先 |
地址: | 200122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盾构 管廊先盾后井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盾构管廊先盾后井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利用所述盾构机沿管廊的设计路线进行掘进施工;于挖掘形成的隧道内拼装管片;沿所述管廊的设计路线间隔布设工艺井,于所述工艺井的外周垂直于所述管廊的设计路线的两侧施工支护桩;当所述盾构机掘进施工至所述工艺井处时,切割所施工的支护桩并掘进通过所述工艺井,于所述工艺井处的隧道内拼装管片;于所述工艺井的外周平行于所述管廊的设计路线的两侧施工围护桩,所述围护桩与所述支护桩围设于所述工艺井的外周;以及施工所述工艺井,在施工的过程中将所述工艺井内的管片分层拆除。本发明能够解决工艺井受到管线改移、交通导改的影响而无法在盾构机到达时完成施工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幕暗挖法顶管施工领域,特指一种盾构管廊先盾后井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新型城市市政管理基础设施,是建设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现代化城市环境、减少城市道路重复开挖,起到良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可满足实现城市集约化发展、空间综合利用的需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建成高效运营、生态低碳的城市支撑体系;有效集约化利用道路下的空间,节约土地资源。
目前综合管廊的施工方法主要是采用明挖法,但明挖法存在大面积开挖、破坏环境,对交通、建筑物等地面设施影响大,噪声、粉尘等干扰周边居民正常工作生活,土方开挖回填占用大量地面空间,在地下水位较浅的情况下需要降水作业,埋深较大时有需要基坑支护,施工机械化程度低,效率不高,特殊情况下施工成本较高,但施工对技术、设备和人员要求低,在空旷城郊或新建城区施工具有成本优势。
为解决综合管廊的明挖法施工方法存在的问题,现有技术中还提出了一种盾构管廊的施工方法,盾构管廊主要由工艺井和盾构区间构成,采用先施工工艺井,后进行盾构穿越,称为“先井后盾”的施工方法,但在实际施工情形下,工艺井的施工会受到比如管线改移、交通导改的影响,而无法在盾构机达到时完成施工,从而导致了影响施工进度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盾构管廊先盾后井的施工方法,解决现有的盾构管廊施工方法中先井后盾的施工方法中容易产生工艺井无法提前完成施工而影响施工进度的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盾构管廊先盾后井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盾构机,利用所述盾构机沿管廊的设计路线进行掘进施工;
在所述盾构机掘进过程中于挖掘形成的隧道内拼装管片;
沿所述管廊的设计路线间隔布设工艺井,于所述工艺井的外周垂直于所述管廊的设计路线的两侧施工支护桩;
当所述盾构机掘进施工至所述工艺井处时,切割所施工的支护桩并掘进通过所述工艺井,于所述工艺井处的隧道内拼装管片;
于所述工艺井的外周平行于所述管廊的设计路线的两侧施工围护桩,所述围护桩与所述支护桩围设于所述工艺井的外周;以及
施工所述工艺井,在施工的过程中将所述工艺井内的管片分层拆除。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先盾后井的盾构管廊的施工方法,能够使得盾构机先通过工艺井的位置,而后在施工工艺井,能够解决工艺井受到管线改移、交通导改的影响而无法在盾构机到达时完成施工的问题。先施工垂直于管廊的设计路线的支护桩,对工艺井处的土体起到加固的作用,且盾构机切割支护桩通过工艺井,所形成的盾构管片也能够对工艺井施工过程中提供支撑,提高了工艺井施工过程中的支护体系的稳定性。
本发明盾构管廊先盾后井的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施工所述工艺井,包括:
开挖所述工艺井的设置位置处的土体以形成基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8402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