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亚磷酸二甲酯的合成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82030.0 | 申请日: | 2017-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881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孙晓峰;徐建生;徐书建;范红奎;郭凯锐;韩永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红东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F9/142 | 分类号: | C07F9/142 |
代理公司: | 许昌豫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41140 | 代理人: | 韩晓静 |
地址: | 4611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磷酸 二甲 合成 新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产品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亚磷酸二甲酯的合成新方法。
背景技术
亚磷酸二甲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合成原料,又名二甲基亚磷酸酯。主要用于农药、阻燃剂、水质稳定剂的合成。
目前,国内已实现由三氯化磷与甲醇连续化生产亚磷酸二甲酯,总收率达到80%以上(以三氯化磷计),含量为95%以上。
因黄磷和氯气的使用安全性,由黄磷连续生产亚磷酸二甲酯的生产方法文献较少。亚磷酸二甲酯的常用合成方法是用三氯化磷与甲醇为原料连续生产。如果在严格控制好安全的同时,实现以黄磷为原料连续生产亚磷酸二甲酯,将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能,节约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亚磷酸二甲酯的合成新方法,开发了从黄磷、氯气、甲醇连续化生产亚磷酸二甲酯的合成方法。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亚磷酸二甲酯的合成新方法,
一种亚磷酸二甲酯的合成新方法,以三氯化磷母液为溶剂,液体黄磷和氯气缓慢连续投料,发生氯化反应后气化物料进三氯化磷精馏塔,低沸馏分进入酯化釜与甲醇反应,高沸母液回到氯化釜作溶剂;酯化后的物料经过二级减压脱酸后进粗酯精馏塔,控制压力和温度,得到含量在98%以上的亚磷酸二甲酯。
所述的一种亚磷酸二甲酯的合成新方法,用底磷浮标控制三氯化磷母液占反应容积的55~75%,反应过程中保持母液中黄磷和三氯化磷的比例不变。
所述的一种亚磷酸二甲酯的合成新方法,酯化反应中三氯化磷、甲醇的重量比为0.69~0.75:1。
所述的一种亚磷酸二甲酯的合成新方法,二级减压脱酸为水吸收脱酸和液碱吸收脱酸。
所述的一种亚磷酸二甲酯的合成新方法,粗酯精馏时采用多级冷凝。
本发明从黄磷、氯气混合液经精馏生产出的三氯化铝同甲醇直接进入酯化釜和精馏釜,实现了从黄磷连续生产亚磷酸二甲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能,节约了生产成本,得到高纯度的产品,原料得到充分利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
实施例1
一种亚磷酸二甲酯的合成新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
氯化釜中用底磷浮标控制三氯化磷母液占反应容积的60%,黄磷加热成液体,打开放磷阀缓慢投入液体黄磷,同时,缓慢通入干燥氯气,投磷总量与通氯总量保持平衡(摩尔比为1:3.01),确保母液中黄磷和三氯化磷的比例不变,使氯化反应连续进行。氯化反应30分钟,从氯化釜中出来的气化的三氯化磷进精馏塔精馏,低沸冷凝液通过管道进入酯化反应釜,高沸点母液进入氯化釜作溶剂。
三氯化磷、甲醇同时进入酯化釜(控制重量比为0.73:1),控制温度在50℃,真空度0.09Mpa,进行酯化反应,反应10分钟,反应液直接流到一级脱酸釜进行水喷淋脱酸,温度75℃,真空度0.098Mpa,然后流到二级脱酸釜进行液碱喷淋脱酸,温度和真空度与一级脱酸釜相同。二级脱酸后的粗酯进入精馏塔,控制塔顶温度100~110℃,塔顶压力-0.09~-0.1Mpa,再沸器温度120~135℃,三级冷凝,得到含量99.0%的亚磷酸二甲酯。以一个月进行物料衡算,收率达到了96%(以黄磷计)。
废水废气处理后得到副产物氯甲烷、盐酸、亚磷酸,甲醇回收利用。
实施例2
一种亚磷酸二甲酯的合成新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
氯化釜中用底磷浮标控制三氯化磷母液占反应容积的70%,黄磷加热成液体,打开放磷阀缓慢投入液体黄磷,同时,缓慢通入干燥氯气,投磷总量与通氯总量保持平衡(摩尔比为1:2.95),确保母液中黄磷和三氯化磷的比例不变,使氯化反应连续进行。氯化反应20分钟,从氯化釜中出来的气化的三氯化磷进精馏塔精馏,低沸冷凝液通过管道进入酯化反应釜,高沸点母液进入氯化釜作溶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红东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河南红东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820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