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油气回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77663.2 | 申请日: | 2017-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634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3 |
发明(设计)人: | 蒲鹤;丁莉丽;修德欣;王振中;王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53/22 | 分类号: | B01D53/22;B01D53/02;B01D53/18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1 | 代理人: | 张惠明 |
地址: | 26607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膜组件 油气 密封性能 油气回收 低泄漏 密闭管线 吸收塔 截留 进气口连接 处理效率 分离作用 活性炭罐 检验装置 油气分离 运行成本 装车过程 抽真空 膜分离 透过膜 吸附罐 真空泵 挥发 可用 吸附 检验 油库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气回收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运行成本高、处理效率低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一种油气回收方法,采用低泄漏密封性能检验装置进行低泄漏密封性能检验,包括膜组件分离和吸附罐吸附两个部分,油库装车过程中所挥发的油气经过密闭管线收集,密闭管线与膜组件(2)的进气口连接,膜组件(2)后端的真空泵(3)抽真空为膜分离提供动力;经过膜组件(2)的分离作用,油气分离成为低浓度的截留油气和高浓度的渗透油气;高浓度的渗透油气透过膜组件(2)进入吸收塔(8),低浓度的截留油气进入活性炭罐(5)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可用于低泄漏密封性能检验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气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汽油油品挥发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常用的油气回收方法有吸收法、吸附法、冷凝法等,随着制膜工艺的迅速发展,膜法油气回收工艺逐步成熟。为了应对不断严格的环保要求,需要对传统的油气回收方法进行改进和提升。CN203990235U的专利公布了一种冷凝油气膜法油气回收装置,将回收的逸散油气先经过三级冷凝系统进行冷却分离,可以将90%的汽油蒸汽冷凝下来,未被冷凝的油气进入膜分离装置中进行分离,通过膜分离后净化空气直接达标排放,富集的油气重新引入冷凝系统进行处理。该专利采用“冷凝法+膜法”的油气回收工艺,装置接收到鹤管发油信号后,冷凝系统便立即启动直至发油结束,冷凝系统的频繁启停会降低装置的使用寿命,增加了设备维护成本;每一级冷凝系统采用制冷剂直接冷却油气,一级冷却系统将油气冷却至3℃,二级冷却系统将油气冷却至-35℃,三级冷却系统将油气冷却至-75℃,三个冷却系统持续运行费用较高,增加了装置整体运行成本。油气回收装置不仅要高效地处理挥发油气,同时还要考虑到装置的经济性和稳定性,既可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又可以减少运行维护成本。
鉴于以上情况,本发明将传统的“吸附法”油气回收工艺和新型的“膜分离法”油气回收工艺进行整合和提高,发明了一种“吸附法+膜法”油气回收工艺。该油气回收工艺投资少、处理效率高、且占地面积较小,可以作为一种经济可行的油气治理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运行成本高、处理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油气回收方法,具有运行成本低、处理效率高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油气回收方法,包括膜组件分离和吸附罐吸附两个部分,油库装车过程中所挥发的油气经过密闭管线收集,密闭管线与膜组件(2)的进气口连接,膜组件(2)后端的真空泵(3)抽真空为膜分离提供动力;经过膜组件(2)的分离作用,油气分离成为低浓度的截留油气和高浓度的渗透油气;膜组件(2)富集侧管线与真空泵(3)的入口连接,真空泵(3)的出口与吸收塔(8)的进气口连接,高浓度的渗透油气透过膜组件(2)进入吸收塔(8),高浓度的渗透油气在吸收塔(8)内自下而上流经填料层与自上而下的喷淋油进行对流接触,富油携带溶解的油气经回油泵(10)返回循环油罐(4);膜组件(2)的渗余侧管线与活性炭罐(5)的进气口连接,低浓度的截留油气进入活性炭罐(5)后会被吸附在活性炭的空隙之中,净化后的气体直接排入大气;剩下的未被吸收的低浓度的截留油气经塔顶流出后进入膜组件(2)入口处进行循环处理。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油库装车过程中所挥发的油气以微负压力经过密闭管线收集。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密闭管线上安装微压变送器(1)。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膜组件(2)选用油气透过型膜作为核心分离部件。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吸收塔(8)内汽油通过进油泵(9)和回油泵(10)进行循环。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净化后的气体中烃类含量低于25g/m3的环保排放标准。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净化后的气体通过顶部的阻火通气帽(6)直接排入大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776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