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力输变电智能化故障监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75901.6 | 申请日: | 2017-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614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发明(设计)人: | 佘远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科瑞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8 | 分类号: | G01R3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4711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高***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力 变电 智能化 故障 监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化故障监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力输变电智能化故障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力输变电是提高供电可靠性至关重要的物质基础,是提高电网的防灾抗灾能力、确保终端用户不间断供电的最后屏障。由于输变电的配电线路结构复杂、支路繁多以及架空线路经过的地方环境繁复多变,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或者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线路故障。由于输变电覆盖面广、自动化水平限制,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输变电运行维护方面的需求。
输电线路的数量日益,输电线路在长期运行过程 中出现氧化、腐蚀,一旦输电线路出现故障,必须尽快找出故障点,排除故障,但是由于输电 线路分布在野外,如何对输电线路的故障进行检测,因此对输电线路进行检测非常必要。传统的检测一般采用人工进行查找,这就增加了查找的时间和难度,而且工作效率也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力输变电智能化故障监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电流互感器、绝缘支撑杆和零序电流监测模块,电流互感器下端设置有绝缘支撑杆,绝缘支撑杆外端面安装有绝缘支架,电流互感器通过控制电线与零序电流监测模块之间电性连接,零序电流监测模块通过信号电缆与故障监测处理模块之间电连接,故障监测处理模块通过通讯电缆与无线GPRS模块之间电连接,故障监测处理模块外部安装有多模块集装盒,电流互感器外部设置有环形壳体,环形壳体内部设置有环氧树脂,环形壳体内部安装有环形硅钢铁芯,环形硅钢铁芯外表面缠绕有感应线圈。
优选的,电流互感器是一个精密的电流传感器,且电流互感器安装到电缆接地线上,从接地线上感应到的电流信号从二次端进行输出,通过二次端进行输出,使得信号在传输中不易受损,保证了信号的精确性。
优选的,零序电流监测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有继电器并且继电器输出端连接有负反馈电路的稳压管理装置,当零序电流监测模块监测到有过高或过低的电流信号时便启动过载保护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稳压,大大避免了危险的发生,提高了输变电站的安全系数。
优选的,信号电缆和通讯电缆外表面均设置有氟橡胶制成的绝缘保护套,氟橡胶材料耐腐蚀,耐老化,绝缘性好,以提高了电缆线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感应线圈内部设置的控制电线伸出环形壳体,且通过工业圆锥形型漏斗在环形壳体内部浇铸有环氧树脂,环氧树脂给环形壳体提供一种好的内环境,且各种部件有序配合提高了装置间的协调性。
优选的,多模块集装盒上表面安装有避雷装置,且多模块集装盒是高密度钢制成,在雷雨环境下减小了装置受损的概率,并且高密度钢的盒体为提高装置的牢固性,以免被人为破坏。
优选的,感应线圈输出端连接有信号采样装置,并且内部设置有进行模数转换的整流电路,通过感应线圈对输电线路上的电流信号进行采集并形成采样信号,然后将采样信号通过整流电路进行模数转换后变成数字信号并将该数字信号通过无线信号发出后输入到监控主机的数据库内进行信号存储。为信号的输出提供准确性,通过数模转换减小了故障监测处理模块分析信号的压力。
优选的,进行模数转化后的数字信号与多模块集装盒内部设置的故障监测处理模块通过无线通讯模块进行无线通讯连接,为之后的信息传输提供了便利性,解决有线传输的不足,提高了装置运行的效率。
优选的,无线通讯模块除了设置有无线GPRS模块还设置有GSM、CDMA和WIFI3种通讯连接,解决了无线通讯的局限性,为监测人员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性。
优选的,无线GPRS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具有微信、短信以及定位服务的远距离通讯装置,远距离通讯装置输出端连接有报警装置和故障显示装置,故障显示装置将故障的类型和位置进行显示并通过短信或微信发送至维修人员进行故障处理,一旦发生故障,就可以引导维修人员快速找到故障点,提高了维修人员办事的高效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科瑞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科瑞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759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