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热器内胆接触温控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74423.7 | 申请日: | 2017-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870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9 |
发明(设计)人: | 龙克文;颜天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川东磁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K7/22 | 分类号: | G01K7/22;H05B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肖平安 |
地址: | 528500 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热器 内胆 接触 温控 | ||
本发明涉及电热器皿温控元件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电热器内胆接触温控器;包括感温盖、绝缘杯体、支撑弹簧和封装底盖,所述感温盖封装在绝缘杯体的杯口上,绝缘杯体的上端面上设有与感温盖抵触设置的热敏电阻和热熔电阻,绝缘杯体内设有干簧管,干簧管并联在热敏电阻的引出线上;所述封装底盖上设有触发干簧管的永磁体,干簧管与永磁体之间设有屏蔽片,屏蔽片固定在绝缘杯体上。本发明结构合理,电热器皿的内胆下压带动绝缘杯体向下移动,内部的屏蔽片抵触永磁体后被暂时磁化,触发上方的干簧管断开并联支路,使热敏电阻接收内胆温度以控制加热过程;可由热熔电阻切断电源以避免火灾隐患,可有效提高电热器皿的安全系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热器皿温控元件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电热器内胆接触温控器。
背景技术
温度传感器是一种具有自行动作保护、不断电永久断路、断电自行复位功能的温度敏感控制器。其应用场合广泛、使用灵活,可以保护电器电路工作安全,避免工作温度过高导致的损坏问题。温度传感器在智能电饭煲、压力锅等电热容器中的小家电领域广泛使用,除通过对温度探测来实现加热自动调控以外,过热保护的安全要求也被如GB4706 .1家电安全标准所强制要求。
温度传感器主要工作元件包括热敏组件和熔断结构,与电热器皿的内胆接触感知温度实现电路通断控制,在实现电器的自动化运行和智能控制同时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但是当温度传感器失灵或控制板的微处理器故障时,内胆取出没有断电,干烧温度可能会飚升得很高,有可能将电饭煲烧毁或引起火灾,存在安全风险。
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保证内胆取出断电控制、避免干烧提高安全系数的电热器内胆接触温控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电热器内胆接触温控器,包括感温盖、绝缘杯体、支撑弹簧和封装底盖,所述感温盖封装在绝缘杯体的杯口上,绝缘杯体的上端面上设有与感温盖抵触设置的热敏电阻和热熔电阻,绝缘杯体内设有干簧管,干簧管并联在热敏电阻的引出线上;所述绝缘杯体的下端与封装底盖配合连接,支撑弹簧套设于绝缘杯体上,且支撑弹簧的两端分别支撑在绝缘杯体的杯口和封装底盖上;所述封装底盖上设有触发干簧管的永磁体,干簧管与永磁体之间设有屏蔽片,屏蔽片固定在绝缘杯体上。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绝缘杯体包括外罩杯,外罩杯内填充有第一半月柱和第二半月柱,第一半月柱和第二半月柱的切面相互对接构成圆柱形结构,热敏电阻嵌装在第一半月柱的上端面上,热熔电阻嵌装在第二半月柱的上端面上;所述第一半月柱的切面上设有容置干簧管的内嵌槽,内嵌槽的下方设有固定屏蔽片的U形卡槽,U形卡槽的开口内设有贯穿第一半月柱底面的活动腔,永磁体上端穿设于活动腔内且与屏蔽片配合设置。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第一半月柱的上端面上设有第一封装槽,第一半月柱的切面上竖直设有两个第一穿线槽,第一穿线槽的上端与第一封装槽连通,热敏电阻嵌装在第一封装槽内,且热敏电阻两端的引出线分别穿设于对应的第一穿线槽内;所述内嵌槽横向设置在两个第一穿线槽之间,内嵌槽的两端分别贯通对应的第一穿线槽,干簧管两端的引脚分别焊接在热敏电阻的两个引出线上。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第二半月柱的上端面上设有第二封装槽,第二半月柱的外缘面上竖直开设有两个第二穿线槽,第二穿线槽的上端与第二封装槽连通,热熔电阻嵌装在第二封装槽内且其两端的引出线分别穿设于对应的第二穿线槽内。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第一半月柱的切面上设有若干嵌块,第二半月柱的切面上对应地设有若干配套的嵌套孔。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永磁体的下端套装有托架,封装底盖上设有与托架连接的调节螺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川东磁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川东磁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744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