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检测脱氧剂性能的评价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62341.0 | 申请日: | 2017-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828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发明(设计)人: | 王春艳;李新;成峻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李敏 |
地址: | 100044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检测 脱氧剂 性能 评价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检测脱氧剂性能的评价系统,将第一氧气分析仪与控制连接,根据第一氧气分析仪检测到的氧气浓度值,确定脱氧剂是否达到脱氧的极限,并且当达到脱氧剂极限时,该系统可及时关闭加热装置,停止向脱氧反应器中通入氧气,实现了对脱氧评价装置的智能控制,不仅节省了人力资源,而且避免了人为监控对气体流量记录的滞后性,进而提高了检测的精确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脱氧剂性能评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对合成气脱氧的脱氧剂的脱氧性能评价的系统。
背景技术
在化产业中,合成气作为一种重要的原料气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精细化工以及日化化工等。但是由于制备合成气的原料和工艺,使得合成气中往往含有一定量的氧气,然而合成气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氢气,这样就使其极易发生爆炸,导致合成气的运输和使用存在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在使用合成气时,氧气的存在往往会抑制反应的进行,例如使用合成气制备高碳醇的过程中,氧气会与羰化产物发生反应,生成抑制羰基合成的酸。所以对合成气的脱氧至关重要。
目前,使用脱氧剂对合成气脱氧是最常用的脱氧方法之一,在此脱氧方法中,脱氧剂的脱氧性能至关重要。为了准确的评价脱氧剂的脱氧性能,人们根据实际的脱氧过程设计出了用于评价脱氧剂的评价系统,该种脱氧剂评价系统主要是先将氧气、氢气、氮气和一氧化碳混合,制备含有预定氧气浓度的测试气体,而后将测试气体通入装有脱氧剂的反应器中,测试反应器出口处的氧气浓度值,当出口处氧气浓度值大于规定的浓度值时,记录此时所处理的测试气体的用量,而后根据该用量和预定的浓度,即得到脱氧剂的脱氧量。
例如,中国专利CN20400861U一种气相脱氧评价装置,该技术方法中公开的气相脱氧评价装置包括原料气瓶、流量控制器、装有脱氧剂的反应器、第一、二测氧仪、加热炉和混合器;原料气瓶通过流量控制器调节流量后,通过混合装置混合均匀后,进入反应器脱氧,第一、二测氧仪分别用于测量脱氧前后气体中的氧气浓度值。该种脱氧剂评价装置操作简单,可以直观的判断出脱氧剂的脱氧性能。但是该评价装置在运行过程,始终需要人员在旁观测氧气浓度值,以便当脱氧剂达到最大的脱氧量时,及时关闭装置,保证记录的测试气体用量准确,但是人工监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样十分影响测量的精确度,并且也很浪费人力资源,进一步的该评价装置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由于脱氧过程中同时存在氢气和氧气,这样当反应器的反应温度超过预设定温度值时,就会发生爆炸,然而上述评价中并未设计监测以及出现温度过高时该如何控制的装置,导致该评价装置在使用时存在安全隐患。
又如,中国专利CN 105116096A一种加氢脱氧催化剂评价装置,该评价装置中包括四条进气管线,与四条管线连接的混合箱,与混合箱连接的预热器,与预热器连接的反应器,同时在进气管路以及反应器出气口处均设置的在线氧气含量分析仪和在线氢气含量分析仪。通过氢气浓度分析仪测试氢气的浓度,检测氢气的用量。然而该评价装置同样存在需要操作人员时刻监控的问题,以及存在反应器温度过高导致爆炸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脱氧剂性能评价装置需要操作人员时刻监控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用于检测脱氧剂性能的评价系统。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对脱氧剂性能评价装置对反应器温度缺少监控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用于检测脱氧剂性能的评价系统。
一种用于检测脱氧剂性能的评价系统,包括:加热器、脱氧反应器、第一氧气分析仪和控制器;
其中,所述加热器,与所述脱氧反应器连接,用于对所述脱氧反应器加热;
所述脱氧反应器,用于盛装脱氧剂,并对通过所述脱氧反应器的测试气体进行脱氧,得到脱氧后的气体;
所述第一氧气分析仪,与所述脱氧反应器的出气口连接,用于检测所述脱氧后的气体的氧气浓度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623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