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重塑骨髓微环境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58674.6 | 申请日: | 2017-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147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王金勇;夏成祥;董勇;王童洁;刘晓飞;杜鹃;耿阳;刘丽娟;吴红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K35/28 | 分类号: | A61K35/28;A61P35/02;A61P35/00;A61P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510663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塑 骨髓 环境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骨髓微环境重塑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重塑骨髓微环境的方法及其在治疗癌症特别是白血病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和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是无性系血液恶性肿瘤,具有骨髓增生异常(MDS)和骨髓增殖性疾病(MPN)的特征。CMML和JMML与参与RAS/MAPK信号转导的基因的致癌点突变有关,25%至40%的CMML/JMML患者携带NRAS的体细胞突变。有报道显示,携带Nras等位基因的内源突变的小鼠发生CMML样疾病,其具有长的潜伏期。还有报道显示了在CMML/JMML的人类患者以及动物模型中,MDS/MPN疾病和骨髓(BM)微环境功能紊乱之间的频繁关联。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缺陷、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机制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现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骨髓微环境是一个具有多重功能的复杂网络结构,由数种细胞类型组成,包括间充质基质细胞(MSC)、骨内膜成骨细胞(OB)、内皮细胞和其他稀有的细胞类型。MSC可以分离并在体外进行增殖。MSC是骨髓基质细胞的前体细胞,占骨髓单个核细胞的0.01%至0.001%,相当于HSC数量的1%,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细胞、周细胞、网状成纤维细胞及神经细胞等分化。
目前,MSC普遍用于治疗全身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改善伤口愈合并促进肺损伤、肾损伤和心肌损伤的恢复。然而,对于MSC的响应并不总是成功的,例如,已知其受到患者的炎性状态的影响。此外,MSC是多能细胞,它们在注射进受体宿主后可分化成脂肪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成肌细胞和/或神经元样细胞。因此,难以预测在将MSC注射入BM微环境后的准确结果,如MSC注射在HSC池的正常化、正常造血功能的恢复以及疾病进展抑制等方面的作用。
目前,恶性血液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化疗、放疗以及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然而,上述治疗方法除了肿瘤容易复发外,还伴随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包括对非肿瘤健康细胞特别是生殖细胞的严重损害、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急需一种对患者副作用小甚至无副作用的、能有效治疗血液肿瘤的治疗方法。恶性血液肿瘤患者的骨髓微环境通常会遭到肿瘤的破坏,继而出现骨髓正常造血减弱甚至衰竭的现象。反过来,骨髓间质微环境的功能异常/耗竭在白血病等血液肿瘤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理恶化进程中起着促进作用。迄今为止,尚没有一种有效的途径能解决病理骨髓微环境的重塑问题。因此,提供一种能有效地重塑骨髓微环境的方法对于病理状态下重塑骨髓微环境,缓解及治疗恶性血液肿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重塑骨髓微环境的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的方法首次实现了病理骨髓微环境的重塑,有效逆转骨髓微环境由于遭受肿瘤等破坏出现的骨髓间质细胞功能耗竭、骨内膜成骨细胞消失等问题引起的骨髓造血减弱及衰竭现象,成功恢复骨髓微环境正常造血,显著延长受试者的生存期。此外,本发明的方法可用于治疗血液肿瘤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优选地,所述血液肿瘤为白血病;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血液肿瘤为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uvenil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和慢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具有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的特点。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骨髓微环境受损的受试者中重塑骨髓微环境的方法,其包括:将包含分离的间充质基质细胞(MSC)的组合物植入所述受试者的骨髓腔。
在具体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间充质基质细胞从健康受试者的骨内膜和/或骨髓有核细胞获得。
优选地,所述受试者为哺乳动物。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受试者为小鼠;当所述受试者为小鼠时,所述间充质基质细胞具有以下表型:TER119-CD45-CD31-Sca1+CD51+CD14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5867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