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属管喷涂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57963.4 | 申请日: | 2016-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551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1 |
发明(设计)人: | 包向军;陈光;李海洋;王双;王明月;汪刚;孔德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5B13/02 | 分类号: | B05B13/02;B05D1/38;B05D3/02;B05D7/14 |
代理公司: | 安徽知问律师事务所 34134 | 代理人: | 平静 |
地址: | 243002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管 喷涂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金属管喷涂方法,属于金属换热管的加热喷涂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开启旋转机构使支杆保持匀速旋转,设置1#加热炉、2#加热炉和3#加热炉的炉温;步骤(2):对金属管整体加热;步骤(3):随着1#加热炉的匀速移动,金属管表面自一端向另一端均被喷涂上底层涂料;步骤(4):对金属管整体加热;步骤(5):金属管表面自一端向另一端均被喷涂上面层涂料;步骤(6):对金属管整体加热;步骤(7):关闭1#加热炉、2#加热炉、3#加热炉和旋转机构,对金属管进行随炉冷却。本发明能够方便地对金属管进行整体加热,提高金属管表面涂层实际使用过程中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针对申请号为:2016101080712的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日为:2016-02-26,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金属管加热喷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管喷涂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金属管喷涂方法,属于金属换热管的加热喷涂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金属换热管(光管、翅片管等)是钢铁行业中强化余热余能利用、进行深度余热回收的重要换热器组件,金属换热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以及换热器的使用寿命。目前换热器在回收低温烟气或煤气余热过程中主要存在金属换热管表面积灰、粘结和腐蚀问题,以某钢铁厂高炉煤气余热回收为例,从高炉产生的温度为300℃左右的煤气,经TRT压差发电后进行湿法除尘,而后进入热管换热器进行低温余热回收,含水煤气进入换热器后,随着温度降低,煤气中的水不断析出并粘结煤气中未除尽的粉尘一起附着在金属换热管表面,此时金属换热管表面处于潮湿环境中,而高炉煤气中含有的氯元素等腐蚀成分以离子形式存在凝结水中,会对金属换热管表面产生严重腐蚀,同时焦油粘结会严重影响金属换热管的换热效率。
现有技术中,常采用喷涂装置在金属换热管表面喷涂涂料来减少金属换热管表面的积灰、粘结和腐蚀问题,其中对于金属换热管的喷涂装置,现有技术中已有相关技术方案公开,如专利公开号:CN 101773891 A,公开日:2010年7月14日,发明创造名称为:小口径金属管内壁喷涂装置及喷涂工艺,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小口径金属管内壁喷涂装置及喷涂工艺,该申请案的小口径金属管内壁喷涂装置包括可伸入小口径金属管内壁进行喷涂的喷枪,可移动小口径金属管的移动装置,可对小口径金属管进行局部加热的加热装置;该申请案还公开了一种利用此喷涂装置喷涂小口径金属管内壁的方法,其步骤为:a.将喷枪枪头伸入金属管内;b.将所要喷涂的金属管置于加热装置的加热部位;c.在金属管上安装移动装置使其可沿加热装置的加热部位移动;d.启动加热装置,移动金属管的同时通过喷枪对管道内壁进行喷涂。该申请案的优点在于:能够同时利用静电吸附及热吸附的方式对小口径金属管内壁进行喷涂,加热部位为金属管局部从而保证喷涂部位可控且操作简单。但是,上述申请案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该申请案采用对金属管进行局部加热再喷涂的方式,虽然操作简单,但容易导致金属管表面喷涂的涂层平整度差,最终大大降低金属管表面涂层实际使用过程中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金属管表面涂层使用寿命较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金属管喷涂方法,能够方便地对金属管进行整体加热,提高金属管表面涂层实际使用过程中的使用寿命。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金属管加热喷涂装置,包括旋转机构、加热机构、喷涂机构、移动机构、底座和支杆;
所述底座上设有轨道,所述加热机构安装在底座的轨道上,加热机构上设有喷涂机构,所述移动机构用于驱动加热机构在底座的轨道上滑动;所述支杆穿过加热机构,支杆的两端与所述旋转机构连接,支杆上套有金属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业大学,未经安徽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579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