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楼面钢梁结构及楼面钢梁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57816.7 | 申请日: | 2017-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620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6 |
发明(设计)人: | 王生宏;王磊;陶化;朱道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萧钢构(安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3/04 | 分类号: | E04C3/04;E04G21/14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4107 | 代理人: | 张巧婵 |
地址: | 241006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楼面 钢梁 结构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楼面钢梁结构,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楼面钢梁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钢结构建筑的楼面钢梁在安装时,通常是采用起重机械吊装。楼面次梁起吊至安装位置后,工人再对次梁进行螺栓安装或焊接安装,而在楼面螺栓安装或焊接安装过程中,起重机械需要始终吊住次梁,不能进行其他工作,直到次梁安装结束。这样的安装方式,造成起重机械的浪费台,效率不高,更为重要的是,起重机械吊住楼面在高空施工环境下,存在严重的安全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在楼面安装时,能够通过设置在楼面钢梁结构次梁位置的悬挂耳板,将楼面钢梁结构次梁挂接在已经安装的主梁上,利用主梁作临时支撑来安装次梁,使得起重机械(塔吊、起重机)可以脱离次梁而进行其他工作,从而达到提高起重机械利用率的作用,同时次梁不再处于悬空状态,避免次梁在吊装过程中发生掉落对地面施工人员造成伤害,提高施工安全的楼面钢梁结构。
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为一种楼面钢梁结构,所述的楼面钢梁结构包括多道主梁、多道次梁,每相邻两道主梁之间设置多道次梁,每道次梁左端设置板件结构的左悬挂耳板,每道次梁右端设置板件结构的右悬挂耳板,每道次梁设置在相邻两道主梁之间时,该次梁左端设置为能够通过左悬挂耳板抵靠在一道主梁上的结构,该次梁右端设置为能够通过右悬挂耳板抵靠在另一道主梁上的结构。
所述的左悬挂耳板包括左本体部和左悬挂部,左本体部和左悬挂部之间设置为呈倒L形的结构,所述的右悬挂耳板包括右本体部和右悬挂部,右本体部和右悬挂部之间设置为呈倒L形的结构。
每道次梁设置在相邻两道主梁之间时,该道次梁的左悬挂耳板的左悬挂部设置为能够抵靠在一道主梁的主梁上表面Ⅰ的结构,该道次梁的右悬挂耳板的左悬挂部设置为能够抵靠在另一道主梁的主梁上表面Ⅱ的结构,所述的楼面通过混凝土浇筑后,楼面的混凝土设置为能够将左悬挂部和右悬挂部封闭在混凝土内的结构。
所述的左悬挂耳板的左本体部和左悬挂部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的右悬挂耳板的右本体部和右悬挂部为一体式结构,每道次梁上的左悬挂耳板的左本体部与次梁一端侧面设置为能够通过焊接方式或螺栓固定连接的结构,每道次梁上的右悬挂耳板的右本体部与次梁另一端侧面设置为能够通过焊接方式或螺栓固定连接的结构。
每道次梁左端设置多个左连接孔,每道次梁右端设置多个右连接孔,与次梁左侧连接的一道主梁内侧设置凸出的左连接板件,左连接板件上设置与左连接孔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的左板件孔,与次梁右侧连接的一道主梁内侧设置凸出的右连接板件,右连接板件上设置与右连接孔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的右板件孔。
每道次梁设置在相邻两道主梁之间时,每个左连接螺栓设置为能够穿过一个左连接孔和一个左板件孔的结构,每个右连接螺栓设置为能够穿过一个右连接孔和一个右板件孔的结构。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步骤简单,能够方便快捷完成楼面钢梁施工,提高施工效率,避免起重机械浪费,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施工安全的楼面钢梁施工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楼面钢梁施工方法的施工步骤为:1)在每道次梁左侧设置左悬挂耳板,在每道次梁右侧设置右悬挂耳板;2)通过起重机起吊次梁,将次梁的左悬挂耳板抵靠在一道主梁上,将次梁的右悬挂耳板抵靠在另一道主梁上;3)将起重机与次梁脱离;对放置后的次梁和主梁进行连接;4)依照上述布置,完成多道次梁的起吊和连接。
进行楼面钢梁施工时,先设置多道按间隙布置的主梁,在每相邻两道主梁之间设置多道按间隙布置的次梁,相邻两道主梁之间的多道次梁放置后,对主梁和次梁形成的楼面钢梁进行混凝土浇筑,形成楼面,楼面将每道次梁的左悬挂耳板和右悬挂耳板埋藏在混凝土内。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得到以下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萧钢构(安徽)有限公司,未经杭萧钢构(安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578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