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土茯苓菌种培养技术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55505.7 | 申请日: | 2017-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679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2 |
发明(设计)人: | 周振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振勇 |
主分类号: | A01G18/00 | 分类号: | A01G18/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5400 广西壮族自治***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土茯苓 菌种 培养 技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茯苓的种植技术,特别涉及土茯苓的旱地种植技术。
背景技术
茯苓,真菌界,担子菌门伞菌亚门,伞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茯苓属,茯苓,分布区域:大别山岳西产量最大、质量最优,湖南主供南方使用,产量居次。特征: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径达20~30厘米,或更大。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土茯苓为攀援灌木,长1-4mm。茎光滑,无刺。根状茎粗厚、块状,常由匍匐茎相连接,粗2-5cm。叶互生;叶柄长5-15(-20)mm,约占全长的3/5-1/4,具狭鞘,常有纤细的卷须2条,脱落点位于近顶端;叶片薄革质,狭椭圆状披针形至狭卵状披针形,长6-12(-15)cm,宽1-4(-7)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钝,下面通常淡绿色。伞形花序单生于叶腋,通常具10余朵花;雄花序总花梗长2-5mm,通常明显短于叶柄,极少与叶柄近等长,在总花梗与叶柄之间有1芽;花序托膨大,连同多数宿存的小苞片多少呈莲座状,宽2-5mm,花绿白色,六棱状球形,直径约3mm;雄花外花被片近扁圆形,宽约2mm,兜状,背面中央具纵槽,内花被片近圆形,宽约1mm,边缘有不规则的齿;雄花靠合,与内花被片近等长,花丝极短;雌花序的总梗长约1cm,雌花外形与雄花相似,但内花被片边缘无齿,具3枚退化雄蕊。浆果直径6-8mm,熟时黑色,具粉霜。花期5-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4月。
本种粗厚的根状茎入药,称土茯苓,性甘平,利湿热解毒,健脾胃,且富含淀粉,可 用来制糕点或酿酒。
筐条菝葜及其近缘种的体态很象本种,有时易相混。但本种叶柄不具披针形的 耳状鞘,叶背通常绿色,花六稜状球形等可以区别。
暗色菝葜本种与土茯苓的区别在于:叶片卵状披针形,背面无白粉,干时不呈青灰色,叶脉在上面凸起。雄花序的总花梗通常在5mm以上,雄花蕾圆柱状。
值得注意的是茯苓与土茯苓是二种不同的药物,茯苓生长的营养主要靠菌丝在松树的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土茯苓是常绿攀缘状灌木。
对大鼠膀胱化学致癌的影响 实验动物雌大鼠,体重70-110g,致癌剂N-J基一N(4-羟丁基)亚硝胺(BBN),实验时以20%乙醇将BBN原液配成36%的溶液。正常对照组:在乙醚浅麻醉下,单纯以溶剂(20%乙醇)0.25ml经导管,每周2次,共12wk。病理对照组:36%BBN溶液0.25ml(90mg),每周2次,共12wk、每只鼠BBN总剂量2.16g。土茯苓组:BBN处理同病理对照组,以每lkg含120g土茯苓干粉的饮食饲养。至wk30实验结束,处死动物,取膀胱、输尿管、肾盂,肾、肝和脾作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土茯苓组对BBN膀胱肿瘤的发生无明显抑制作用,而且发生了较多的鳞状细胞型肿瘤,因此在使用该品防治膀胱肿瘤时,应持慎重态度。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产量少,医用质量差的缺点,本发明了一种土茯苓高效种植技术,这种技术生产出的土茯苓药效质量最好。
土伏苓菌种培养技术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按下面的种植步骤进行:一、种植场地选择排水良好的东、南、西向的10~25°的山坡为宜,土壤以黄砂土为好;二、耕整土地,深翻土地时要除净杂物,有白蚁危害的地区需用杀白蚁药进行土壤消毒;三、选择直径12cm以上不成材的松树砍倒(或取材后留下的头尾),砍去其部分枝条,留下树尾的树叶;四、用铲刀按树的大小铲去4~5面树皮(以铲至木质部为宜),铲面间要留下两指宽的树皮4~5条,从上至下不宜有断痕,留下的树皮称为引线;五、经10~15天,待树干晒干至出现有裂口后将其锯成长70~80cm的小段,并按“井”字形堆垛于干燥向阳处;六、段木垛上盖草料,垛的四周开好排水沟,地面上撒杀白蚁药;七,10天后可以接种茯苓菌种。
土伏苓菌种培养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土伏苓菌种培养技术从种植地的分析、耕作等方法、断木的密度、采用等进行,菌种接种,培养出的土伏苓质量最好、成熟度高、医药价值高。
具体实施方式
土伏苓菌种培养技术是按下面的种植步骤进行:一、种植场地选择排水良好的东、南、西向的10~25°的山坡为宜,土壤以黄砂土为好;二、耕整土地,深翻土地时要除净杂物,有白蚁危害的地区需用杀白蚁药进行土壤消毒;三、选择直径12cm以上不成材的松树砍倒(或取材后留下的头尾),砍去其部分枝条,留下树尾的树叶;四、用铲刀按树的大小铲去4~5面树皮(以铲至木质部为宜),铲面间要留下两指宽的树皮4~5条,从上至下不宜有断痕,留下的树皮称为引线;五、经10~15天,待树干晒干至出现有裂口后将其锯成长70~80cm的小段,并按“井”字形堆垛于干燥向阳处;六、段木垛上盖草料,垛的四周开好排水沟,地面上撒杀白蚁药;七,10天后可以接种茯苓菌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振勇,未经周振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5550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羊肚菌的栽培方法
- 下一篇:一种插入式菌棒营养液喷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