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热单井自然对流强化换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55005.3 | 申请日: | 2017-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6014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8 |
发明(设计)人: | 卜宪标;王令宝;李华山;马伟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4T10/17 | 分类号: | F24T10/17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莫瑶江;袁嘉恩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热 自然 对流 强化 系统 | ||
地热单井自然对流强化换热系统,包括金属井、保温管、多孔体系;所述的金属井深入岩石层,在金属井内部设有保温管,所述的保温管与金属井内壁之间形成进水通道,保温管内部形成出水通道,所述的进水通道与出水通道在金属井底部连通;所述的多孔体系设置在金属井底部的外围,所述的多孔体系上部为岩石层,多孔体系中设有相互连通的不规则孔隙,在多孔体系的不规则孔隙中充满水。优点是,大幅度提高单井采热功率。降低工程造价,节约成本。避免对地下水造成影响,保护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单井采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热单井自然对流强化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北方地区雾霾严重,特别是冬天采暖季,采暖燃煤进一步加重了雾霾,现阶段对清洁能源采暖技术需求迫切。地热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在北方采暖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市场上新出现了一种单井地热采暖系统,井深一般大于1000米,采用同轴套管结构,通过金属外壁向岩石取热,通过内保温管将热量输出。由于系统封闭循环,不采地下热水,没有腐蚀结垢,没有回灌等问题,备受市场欢迎。但是该单井地热采暖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了单井采热功率小,功率衰减快,投资回收期长等难题,限制了单井地热采暖系统的规模化推广。单井地热采暖系统基本不受地域限制,占地小,如果能解决单井换热能力小的问题,该种供暖方式可为我国北方冬季雾霾的解决做出巨大的贡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能有效克服岩石导热系数低,提高单井采热功率的地热单井自然对流强化换热系统。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地热单井自然对流强化换热系统,包括金属井、保温管、多孔体系;所述的金属井深入岩石层,在金属井内部设有保温管,所述的保温管与金属井内壁之间形成进水通道,保温管内部形成出水通道,所述的进水通道与出水通道在金属井底部连通;所述的多孔体系设置在金属井底部的外围,所述的多孔体系上部为岩石层,多孔体系中设有相互连通的不规则孔隙,在多孔体系的不规则孔隙中充满水。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的多孔体系径向厚度为20-100m。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的多孔体系中注入支撑剂,所述的支撑剂为金属颗粒或陶瓷颗粒。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的保温管为双层真空管。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大幅度提高单井采热功率。
2.降低工程造价,节约成本。
3.避免对地下水造成影响,保护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换热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地热单井自然对流强化换热系统,包括金属井1、保温管2、多孔体系3;所述的金属井1深入岩石层4,在金属井1内部设有保温管2,所述的保温管2与金属井1内壁之间形成进水通道5,保温管2内部形成出水通道6,所述的进水通道5与出水通道6在金属井1底部连通;所述的多孔体系3设置在金属井1底部的外围,所述的多孔体系3上部为岩石层4,多孔体系3中设有相互连通的不规则孔隙,在多孔体系3的不规则孔隙中充满水。所述的多孔体系3径向厚度为20-100m。所述的多孔体系3中注入支撑剂,所述的支撑剂为金属颗粒或陶瓷颗粒。所述的保温管2为双层真空管。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550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隧道地能开发的换热系统
- 下一篇:一种风冷螺杆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