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密封圈及使用该密封圈的轴承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47891.5 | 申请日: | 2017-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2561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31 |
发明(设计)人: | 王东峰;王景华;尹延经;商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33/78 | 分类号: | F16C33/78;F16J15/16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陈晓辉 |
地址: | 47100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密封圈 使用 轴承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密封圈及使用该密封圈的轴承,其中密封圈包括环状基体,所述环状基体的靠近外边缘位置处设有轴向贯通的通孔,环状基体的内侧面上还在与通孔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孔帘,孔帘与环状基体之间具有径向连通所述通孔的排气通道。本发明的密封圈在通孔处设有孔帘,通过孔帘的遮挡,被甩到密封圈上的润滑油脂被孔帘阻挡,回流到轴承腔体内,高温、高压气体可以从排气通道和通孔排出,出气口实现了油、汽分离功能,增加了润滑寿命,同时轴承内外始终保持良好的透气,轴承冷却效果显著,温升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轴承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密封圈及使用该密封圈的轴承。
背景技术
目前高速及超高速密封轴承采用传统非接触式密封结构,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533123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的一种密封轴承,密封圈与内圈凹槽之间有微小的密封间隙(约0.02mm),避免了密封圈和高速旋转的内圈接触,有利于轴承高速运转,但此润滑方式存在以下问题:(1)轴承高速运转,在离心力作用下,润滑脂大部分甩到密封圈和轴承内圈之间的空隙部位,大部分通过密封圈和轴承内圈件的密封间隙流出,形成润滑脂泄露,大大降低润滑寿命;(2)轴承停止工作时,部分失效的润滑脂经冷却沉积于密封间隙处,或牢固地粘接在内圈上,阻塞了密封间隙,轴承再次运转时形成摩擦,或减小了密封间隙,不利于高速轴承散热;(3)这种密封结构,密封间隙既为进气口,亦是出气口,气流交换慢,轴承发热不易传出,冷却效果不佳;(4)这种密封结果,密封圈与轴承内、外圈之间的空间内形成高压,高压区域集中于滚动体附近,润滑脂很难充分润滑滚动体,降低了轴承润滑效果。
此外,授权公告号为CN206377157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具有排气功能的轴承密封圈,这种轴承密封圈通过外唇与轴承外圈连接,通过内密封唇与轴承内圈密封配合,密封圈的中部还设有轴向贯通的通气孔,通过通气孔实现轴承内压压差平衡。但是这种通气孔设置在密封圈中部,一般较小,在轴承运转过程中,润滑油脂被甩到密封圈上时很容易将通气孔堵塞,导致通气孔不能良好的透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透气效果较好的轴承用密封圈;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使用该密封圈的轴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密封圈的技术方案1是:一种密封圈,包括环状基体,所述环状基体的靠近外边缘位置处设有轴向贯通的通孔,环状基体的内侧面上还在与通孔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孔帘,孔帘与环状基体之间具有径向连通所述通孔的排气通道。
本发明的密封圈在通孔处设有孔帘,通过孔帘的遮挡,被甩到密封圈上的润滑油脂被孔帘阻挡,回流到轴承腔体内,高温、高压气体可以从排气通道和通孔排出,出气口实现了油、汽分离功能,增加了润滑寿命,同时轴承内外始终保持良好的透气,轴承冷却效果显著,温升低。
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限定得到技术方案2,即所述通孔有多个,且绕环状基体的中心呈环形阵列布置,这样能够使得轴承在周向方向均匀排气、均匀散热。
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限定得到技术方案3,即所述环状基体的内侧面上连接有径向悬伸的环形裙边,环形裙边与环状基体内侧面之间具有间隔,环形裙边将通孔在轴向方向遮挡,环形裙边的对应于各个通孔的部分构成所述孔帘,环形裙边与环状基体内侧面之间的间隔构成所述排气通道。通过环形裙边形成多个通孔的孔帘,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在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限定得到技术方案4,即所述环形裙边从通孔的靠近环状基体外边缘的一侧径向向内悬伸。
在技术方案3或4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限定得到技术方案5,即所述排气通道为弯折通道,这样能够有效避免轴承内部的润滑油脂外漏。
在技术方案5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限定得到技术方案6,即所述排气通道在轴向方向弯折,这样便于排气通道的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478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