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式重污染河道水体处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44024.6 | 申请日: | 2017-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191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3 |
发明(设计)人: | 张键;仇鑫;林舒康;郭文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32203 | 代理人: | 吴茂杰 |
地址: | 226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式 污染 河道 水体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有机质去除效果好、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处理污染物种类全面的移动式重污染河道水体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张,城市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许多城市河流水质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十分突出,耗氧性有机污染物和氮磷营养盐含量居高不下,甚至出现了季节性和常年性水体黑臭现象。尤其是城市重污染河道水体,不仅表观浑浊,黑臭显著,而且呈现出有机质、TN、TP、DO和浊度等多项指标同时恶化、相互影响的特征,使城市生态水系的生态平衡崩溃。城市河流出现重污染,已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共同存在的污染问题,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城市形象和生态环境。
目前国内外采用的重污染河道水体治理技术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生态法三大类。物理方法主要包括人工曝气、底泥疏浚、调水冲污等,是比较常用的方法;黑臭水体治理的化学方法主要包括强化絮凝,化学氧化和化学沉淀等;生物生态法方法主要包括微生物强化技术、生物膜技术、植物净化技术和生物-生态净化技术等。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现有单一技术的应用也存在不少问题,物理方法对水中有机质的去除效果不佳,水中有机质残留较多;化学方法直接向水体中投加药剂,容易产生二次污染,并且费用较高;生物生态法工程量较大,见效慢,处理效果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因此,在黑臭水体净化的具体实践中,特别是重污染水体的处理,将物理、化学和生物-生态方法有效结合起来,使黑臭河道治理的有效性、长效性、经济性和生态相容性统一起来,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低耗黑臭水体处理共性技术是亟待解决的关键任务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式重污染河道水体处理装置,有机质去除效果好、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处理污染物的种类全面。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移动式重污染河道水体处理装置,包括由水路依次串联、并固装在一可移动整体框架上的移动床生物膜反应池1、混凝反应池2、斜管沉淀池3、过滤池4和消毒池5,所述移动床生物膜反应池1的进水口7通过总进水管37与置于河道水体中的潜水泵6相连,所述消毒池5的消毒池出水口36排出处理后的水。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为:
本发明为一体化可移动式装置,便于移动,占地面积小,装置放置在河道岸边使用和维护方便,有机质去除效果比传统方法好,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处理污染物的种类全面。本发明结合物理法、化学法和微生物法,采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池、混凝反应池、斜管沉淀池、过滤池和消毒池一体化的处理装置,装置使用时放置在河道岸边。移动床生物膜反应池设计负荷高,通过填料上附着的微生物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机质、总氮和总磷;混凝反应池通过加药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重金属物质,产生的污泥通过斜管沉淀池排出处理,不会对水体产生二次污染;过滤池为物理法去除水中污染物,通过滤料截留水中颗粒杂质;消毒池采用紫外线消毒杀死水中的细菌和病原体,消毒池中还设有充氧装置,在装置中就可以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不需要在河道中设置曝气机。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移动式重污染河道水体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移动床生物膜反应池,2-混凝反应池,3-斜管沉淀池,4-过滤池,5-消毒池,6-潜水泵,7-移动床生物膜反应池进水口,8-微生物填料,9-鼓风机,10-曝气干管,11-曝气系统,12-隔板,13-不锈钢滤筒,14-移动床生物膜反应池出水口,15-搅拌机,16-搅拌桨,17-第一加药装置,18-第二加药装置,19-斜管沉淀池布水系统,20-斜管填料,21-出水槽,22-穿孔排泥管,23-滤料,24-反冲洗出水管,25-反冲洗手动球阀,26-反冲洗电动球阀,27-过滤池出水管,28-过滤手动球阀,29-过滤电动球阀,30-消毒池进水口,31-反冲洗进水口,32-反冲洗泵,33-反冲洗吸水口,34-紫外消毒灯管,35-浮球液位计,36-消毒池出水口,37-总进水管,38-第一反冲洗管,39-第二反冲洗管,40-第二加药管,41-第一加药管,42-承托层,43-配水系统,44-充氧机,45-充氧管道,46-充氧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440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