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便携式电笔检验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40965.2 | 申请日: | 2017-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812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发明(设计)人: | 吴永泉;王海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宝钢工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5/00 | 分类号: | G01R3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16 | 代理人: | 沈国良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阻电阻 检验器 指示灯 逆变器 电笔 二极管 电气作业 直流电源 电阻 阴极 二极管串接 安全保证 安全隐患 金属壳体 试验按钮 随身携带 作业过程 带电体 金属壳 可控的 试电笔 输出端 输入端 串接 体内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携式电笔检验器,本检验器的直流电源、指示灯、试验按钮、逆变器、高阻电阻和二极管分别设于金属壳体内,直流电源和指示灯串接后连接逆变器的输入端,高阻电阻连接逆变器的输出端,指示灯和二极管串接后连接高阻电阻的2/3电阻阻值端,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高阻电阻的2/3电阻阻值端和所述金属壳体。本检验器相当于电气作业人员随身携带一个可控的带电体,满足电笔使用前后测试电笔的要求,为电气作业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证,避免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电笔检验器。
背景技术
通常电气作业人员在现场作业时常用的验电工具是电笔,在接触设备的导电部位前,先用电笔接触检查其是否带电以确保作业安全,当用电笔接触时电笔的氖泡发光则表示接触点带电,电压足以对人身构成危险;当氖泡不亮时则表示无电,可以接触。
上述的验电方式存在明显的隐患,如对于已经损坏的电笔,在测量时氖泡也不会被点亮,为避免此类情况,操作规程规定电笔在使用前后均要在带电体上进行测试,以验证其完好。但在某些作业条件下,难以做到在使用前后均符合测试电笔的要求,例如登高作业、野外作业、区域全部停电(无带电体)、密闭空间等处作业,加之电气作业人员的惰性行为,因此给电气作业人员的作业还是带来极大的安全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携式电笔检验器,本检验器相当于电气作业人员随身携带一个可控的带电体,满足电笔使用前后测试电笔的要求,为电气作业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证,避免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便携式电笔检验器包括金属壳体、直流电源、指示灯、试验按钮、逆变器、高阻电阻和二极管,所述直流电源、指示灯、试验按钮、逆变器、高阻电阻和二极管分别设于所述金属壳体内,所述直流电源和试验按钮串接后连接所述逆变器的输入端,所述高阻电阻连接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所述指示灯和二极管串接后连接所述高阻电阻的2/3电阻阻值端,所述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高阻电阻的2/3电阻阻值端和所述金属壳体。
进一步,所述直流电源是3~12V的锂电池。
进一步,所述逆变器输出交变电压为110伏。
进一步,所述高阻电阻阻值为300千欧。
进一步,本检验器还包括保险丝,所述保险丝设于所述金属壳体与二极管的阴极之间。
由于本发明便携式电笔检验器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即本检验器的直流电源、指示灯、试验按钮、逆变器、高阻电阻和二极管分别设于金属壳体内,直流电源和试验按钮串接后连接逆变器的输入端,高阻电阻连接逆变器的输出端,指示灯和二极管串接后连接高阻电阻的2/3电阻阻值端,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高阻电阻的2/3电阻阻值端和所述金属壳体。本检验器相当于电气作业人员随身携带一个可控的带电体,满足电笔使用前后测试电笔的要求,为电气作业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证,避免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便携式电笔检验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发明便携式电笔检验器包括金属壳体7、直流电源1、指示灯6、试验按钮2、逆变器3、高阻电阻4和二极管5,所述直流电源1、指示灯6、试验按钮2、逆变器3、高阻电阻4和二极管5分别设于所述金属壳体7内,所述直流电源1和试验按钮2串接后连接所述逆变器3的输入端,所述高阻电阻4连接所述逆变器3的输出端,所述指示灯6和二极管5串接后连接所述高阻电阻4的2/3电阻阻值端,所述二极管5的阴极连接所述高阻电阻4的2/3电阻阻值端和所述金属壳体7。
优选的,所述直流电源1是3~12V的锂电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宝钢工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宝钢工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409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