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水稻种植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40841.4 | 申请日: | 2017-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321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4 |
发明(设计)人: | 刘金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仪征市壮禾米业专业合作社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G9/14;A01G9/24;A01C2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8 | 代理人: | 奚衡宝 |
地址: | 211403 江苏省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撑柱 隔板 收集器 控制阀门 喷洒装置 新型水稻 种植装置 供水管 喷洒管 喷头 土地利用率 侧部设置 多层种植 平行排布 水稻种植 植株 圆形盘 种植槽 底面 爬梯 通风 浇灌 垂直 种植 土地 管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水稻种植装置,包括若干平行排布的支撑柱,支撑柱垂直于底面设置,支撑柱上设置有若干隔板,支撑柱的侧部设置有爬梯,其支撑柱的一侧设置有喷洒装置,喷洒装置包括收集器,收集器为圆形盘,收集器的底部设置有控制阀门,控制阀门连接有供水管,供水管连接有设置于隔板底部的喷洒管,喷洒管上设置有喷头;所述隔板上设置有若干种植槽。所述水稻种植实现多层种植,增加了单位土地种植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通风良好,并便于对植株的浇灌和管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稻种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水稻种植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贫乏。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我国耕地、林地、牧草地总量2004年分别高达12244.43万公顷、23504.7万公顷和26270.68万公顷,分列世界第4位、5位和2位,但人均分别约为当前世界平均水平的38%、31%和35%。以耕地为例,我国一直以不到世界10%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从1996年到2004年,全国耕地面积由19.51亿亩减至18.37亿亩,是世界上耕地资源消耗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用地不断扩张,对土地资源消耗进一步增大。在人口总量持续增加同时,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迅速下降,因此必须在有限土地上提高土地的有效种植面积,以弥补我国耕地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实用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型水稻种植装置,所述水稻种植实现多层种植,增加了单位土地种植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通风良好,并便于对植株的浇灌和管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水稻种植装置,包括若干平行排布的支撑柱,支撑柱垂直于底面设置,支撑柱上设置有若干隔板,支撑柱的侧部设置有爬梯,其支撑柱的一侧设置有喷洒装置,喷洒装置包括收集器,收集器为圆形盘,收集器的底部设置有控制阀门,控制阀门连接有供水管,供水管连接有设置于隔板底部的喷洒管,喷洒管上设置有喷头;所述隔板上设置有若干种植槽。
优化的,上述新型立体农业种植装置,其种植槽包括底板和伸缩板,底板套于伸缩板外,底板和伸缩板之间设置有限位孔,限位孔内设置有插接销。
优化的,上述新型立体农业种植装置,其种植槽之间设置有输送带。
优化的,上述新型立体农业种植装置,其收集器与控制阀门之间设置有蓄肥槽,蓄肥槽与控制阀门之间设置有滤肥网。
优化的,上述新型立体农业种植装置,其收集器与蓄肥槽之间设置有储水罐,储水罐内部设置有浮球阀门,浮球阀门的控制杆连接控制阀门。
因此,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特点: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新型水稻种植装置是设置在地面上的立体多层结构,每层铺设土壤,实现多层种植,增加了单位土地种植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本种植架各层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高度,光照充足,通风良好,并便于对植株的浇灌和管理;种植槽包括底板和伸缩板,这样的设计可以随用户的要求进行种植槽的调整,可大可小,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新型水稻种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本发明的宗旨和范围内,进行等同或等效的修改、替换或变换,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进行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仪征市壮禾米业专业合作社,未经仪征市壮禾米业专业合作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4084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稻撒播防倒伏的种植方法
- 下一篇:一种适合地区经济发展的种养结合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