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瞳复用光学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39779.7 | 申请日: | 2017-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895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凡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天科技(昆山)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27/12 | 分类号: | G02B27/12;G01V8/10;G01B11/24 |
代理公司: | 昆山中际国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2311 | 代理人: | 段新颖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瞳复 用光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产品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光瞳复用光学结构。
背景技术
高占屏比的手机已成为当前手机主流设计之一。同时手机前面板所需光学传感器的类型越来越多,比如3D人脸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接近传感器和环境光/接近传感器等。这导致了需要在手机前面板有限的屏幕边缘位置开设多个光瞳(即光学窗口),不仅影响了手机设计的美观性,也限制了光学传感器的性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光瞳复用光学结构,使得多个光学传感器可以复用同一光瞳(光学窗口),从而可以减少手机等电子产品前面板(屏幕)的开孔数量,使得光学传感器有可能被置于前面板下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光瞳复用光学结构,包括具有光瞳的面板和设于所述面板下与所述光瞳正对的第一分光棱镜,还包括两个光学系统,探测光线经过所述光瞳后,被所述第一分光棱镜分为透射光与反射光,所述透射光入射到一个光学系统,所述反射光入射到另一个光学系统,且两个光学系统中至少一个光学系统被设置在光瞳以外的面板下方。
进一步的,两个光学系统中一个光学系统被设置在光瞳以外的面板下方,且位于所述第一分光棱镜的一侧,另一个光学系统被设置在光瞳下方的第一分光棱镜的下方。
进一步的,一个光学系统为3D人脸传感器,另一个光学系统包括第二分光棱镜和环境光传感器或接近传感器或环境光/接近传感器;且3D人脸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一分光棱镜的下方,所述透射光入射到3D人脸传感器;所述第二分光棱镜设于所述第一分光棱镜的一侧,所述环境光传感器或接近传感器或环境光/接近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二分光棱镜的下方,反射光被所述第一分光棱镜反射后再次反射后入射到所述环境光传感器或接近传感器或环境光/接近传感器。
进一步的,一个光学系统为环境光传感器或接近传感器或环境光/接近传感器,另一个光学系统包括第二分光棱镜和3D人脸传感器;且环境光传感器或接近传感器或环境光/接近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一分光棱镜的下方,所述透射光入射到环境光传感器或接近传感器或环境光/接近传感器;所述第二分光棱镜设于所述第一分光棱镜的一侧,所述3D人脸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二分光棱镜的下方,反射光被所述第一分光棱镜反射后再次反射后入射到3D人脸传感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出一种光瞳复用光学结构,通过在面板的光瞳下方设置分光棱镜,借助分光棱镜使探测光线分成透射光和反射光,实现了多个光学传感器复用同一光瞳(光学窗口)的功能,从而可以减少手机等电子产品前面板(屏幕)的开孔数量,使得光学传感器有可能被置于前面板下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光瞳复用光学结构一优选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光瞳复用光学结构另一优选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其目的仅在于更好理解本发明的内容而非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实施例附图的结构中各组成部分未按正常比例缩放,故不代表实施例中各结构的实际相对大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出一种光瞳复用光学结构,包括具有光瞳101的面板1和设于所述面板下与所述光瞳正对的第一分光棱镜2,还包括两个光学系统,探测光线6经过所述光瞳101后,被所述第一分光棱镜2分为透射光601与反射光602,所述透射光601入射到一个光学系统3,所述反射光602入射到另一个光学系统4,且两个光学系统中至少一个光学系统被设置在光瞳以外的面板下方。优选的,两个光学系统中一个光学系统被设置在光瞳以外的面板下方,且位于所述第一分光棱镜的一侧,另一个光学系统被设置在光瞳下方的第一分光棱镜的下方。这样,探测光线6经过光瞳101后,在第一分光棱镜2上分束,反射光602与透射光601分别进入光学系统3和光学系统4。其中,第一分光棱镜的光谱分光比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通过光学设计实现具体控制,比如通过膜系设计与镀膜工艺设计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天科技(昆山)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华天科技(昆山)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397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