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过电压保护元件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35430.6 | 申请日: | 2017-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196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8 |
发明(设计)人: | J-E.舒姆茨;J.赫格菲尔德;M.韦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菲尼克斯电气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T1/14 | 分类号: | H01T1/14;H01C7/12;H01H9/32;H01H37/74;H01T1/0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郭帆扬;李建新 |
地址: | 德国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过电压 保护 元件 | ||
1.过电压保护元件(1),带有外壳体(2)、带有布置在所述外壳体(2)中的限制过电压的结构元件(3)、带有可导电的连接元件(4)且带有至少一个绝缘分隔元件(5),
其中,所述限制过电压的结构元件(3)具有第一端口(6)和第二端口(7),
其中,所述绝缘分隔元件(5)相对于限制过电压的结构元件(3)的第一端口(6)可移动地布置,从而使得其能由第一位置被带到第二位置中,
其中,在所述过电压保护元件(1)的正常状态中所述可导电的连接元件(4)的第一端部(8)与所述限制过电压的结构元件(3)的第一端口(6)导电地相连接且所述绝缘分隔元件(5)保持在其第一位置中,且其中,
在达到所述限制过电压的结构元件(3)的临界状态的情形中,所述临界状态会导致所述限制过电压的结构元件(3)的热损坏,在所述可导电的连接元件(4)的第一端部(8)与所述限制过电压的结构元件(3)的第一端口(6)之间的连接断开且所述绝缘分隔元件(5)通过力被移动到其第二位置中,在其中所述绝缘分隔元件(5)的区段布置在所述可导电的连接元件(4)的第一端部(8)与所述限制过电压的结构元件(3)的第一端口(6)之间,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绝缘分隔元件(5)构造成,使得在断开在所述可导电的连接元件(4)的第一端部(8)与所述限制过电压的结构元件(3)的第一端口(6)之间的连接的情形中形成的电弧(10)被带到至少一个部分封闭的腔室(11)中,所述绝缘分隔元件(5)可移动地布置在其体积大于所述绝缘分隔元件(5)的体积的内壳体(12)中,所述内壳体(12)具有开口(13),在所述过电压保护元件(1)的正常状态中所述可导电的连接元件(4)的第一端部(8)通过该开口与所述限制过电压的结构元件(3)的第一端口(6)导电地相连接,且所述腔室(11)由所述内壳体(12)的在其中在所述过电压保护元件(1)的正常状态中未布置有绝缘分隔元件(5)的区域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电压保护元件(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过电压保护元件(1)的正常状态中所述可导电的连接元件(4)的第一端部(8)经由热分离的连接(9)与所述限制过电压的结构元件(3)的第一端口(6)导电地相连接,其中,所述热分离的连接(9)在超出所述限制过电压的结构元件(3)的极限温度的情形中断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过电压保护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12)在所述腔室(11)的区域中具有出口孔(15)。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过电压保护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分隔元件(5)具有开口(17),在所述过电压保护元件(1)的正常状态中所述可导电的连接元件(4)的第一端部(8)通过该开口与所述限制过电压的结构元件(3)的第一端口(6)导电地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过电压保护元件(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绝缘分隔元件(5)中构造有至少一个通道(22),其在面向所述腔室(11)的侧面上敞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过电压保护元件(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壳体(12)内构造有至少一个接片或分隔壁(33),其在所述绝缘分隔元件(5)的运动方向上延伸,从而通过所述接片或者所述分隔壁(33)将所述腔室(11)在所述内壳体(12)中划分成至少两个子腔室(11',11'')。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过电压保护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分隔元件(5)具有至少一个出口孔(23),所述通道(22)经由所述出口孔与所述内壳体(12)的内部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过电压保护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12)具有至少一个出口孔(2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过电压保护元件(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绝缘分隔元件(5)中的出口孔(23)构造在背对所述腔室(11)的侧上且在所述内壳体(12)中的出口孔(24)与在所述绝缘分隔元件(5)中的出口孔(23)相对而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菲尼克斯电气公司,未经菲尼克斯电气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3543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