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共同沟隔震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17364.X | 申请日: | 2017-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4044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4 |
发明(设计)人: | 王艳茹;肖华宁;宋廷苏;符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
主分类号: | E02D31/08 | 分类号: | E02D31/08;E02D29/045;F16L3/10;F16L3/205 |
代理公司: | 浙江纳祺律师事务所 33257 | 代理人: | 朱德宝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共同 沟隔震 系统 | ||
1.一种共同沟隔震系统,包括共同沟混凝土层(3)、管道水泥墩(4)和管道(5),所述共同沟混凝土层(3)呈中空长条状设置,其内部设有容纳腔,所述管道(5)穿设在共同沟混凝土层(3)的容纳腔内,并通过管道水泥墩(4)固定到容纳腔的腔壁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长度方向沿所述共同沟混凝土层(3)的长度方向延伸并紧贴所述共同沟混凝土层(3)设置的外层隔震层(1);
所述外层隔震层(1)的断面为U型,包住所述共同沟混凝土层(3)的外壁的底面和两个侧面;
所述外层隔震层(1)包括断面均呈U型的第一粗砂层(11)和第一沥青层(12),所述第一粗砂层(11)嵌套在第一沥青层(12)内,所述第一粗砂层(11)的一面包住共同沟混凝土层(3)底面和两个侧面并与之相贴,另一面和第一沥青层(12)相贴,所述第一沥青层(12)的一面和第一粗砂层(11)相贴,另一面和地下土相贴;
所述第一粗砂层(11)的砂的粒径均不小于0.5mm;
所述第一沥青层(12)为煤沥青和石油沥青的混合物;
所述外层隔震层(1)的两侧还设置有沿着外层隔震层(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侧隔震层(2),并和所述外层隔震层(1)相间隔设置;
所述两侧隔震层(2)包括第二粗砂层(21)和第二沥青层(22),所述第二沥青层(22)为L型,所述第二粗砂层(21)与第二沥青层(22)相贴合设置,第二沥青层(22)包住第二粗砂层(21)背向外层隔震层(1)的一侧面和第二粗砂层(21)的下侧;
所述第二粗砂层(21)的砂的粒径均不小于0.5mm;
所述第二沥青层(22)为煤沥青和石油沥青的混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同沟隔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隔震层(2)对称分布于外层隔震层(1)的两边,所述两侧隔震层(2)上侧和所述共同沟混凝土层(3)上侧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两侧隔震层(2)的下侧比所述共同沟混凝土层(3)下侧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共同沟隔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水泥墩(4)上设置有管道隔震装置(6),所述管道隔震装置(6)设置于管道水泥墩(4)和管道(5)结合处的管道(5)圆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共同沟隔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水泥墩(4)的上底面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管道(5)的弧形缺口(41),所述管道隔震装置(6)设置在所述弧形缺口(41)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共同沟隔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隔震装置(6)包括内侧扣套(63)、管道扣(61)和若干弹性阻尼器(62);
所述内侧扣套(63)为一圆环状,套设在管道(5)上,所述弹性阻尼器(62)均匀分布于所述内侧扣套(63)的外圆周上,所述弹性阻尼器(62)的一端连接在内侧扣套(63)的外表面上,所述管道扣(61)分为上半部分(61-a)和下半部分(61-b),两者相扣后环绕在所述弹性阻尼器(62)组成的外圆周上,与弹性阻尼器(62)背向内侧扣套的一端连接,所述管道扣(61)的下半部分(61-b)固定连接在所述弧形缺口(41)上,两者相扣后将管道(5)固定到弧形缺口(41)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共同沟隔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扣(61)的上半部分(61-a)和下半部分(61-b)开口的两边均置有支耳(611),所述支耳(611)沿半径向背向圆心的方向水平延伸,所述上半部分(61-a)和所述下半部分(61-b)相扣后通过所述支耳(611)安装在所述弧形缺口(4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未经温州大学瓯江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17364.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