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物流组织吊装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10902.2 | 申请日: | 2017-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776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轩;宫文军;陈斌;白世烨;李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14 | 分类号: | E04G21/14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16 | 代理人: | 汤俊明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吊装 装配式混凝土 物流 装车 装配式建筑 工序安排 确定构件 施工成本 施工效率 零件化 进场 三维 反馈 记录 施工 部署 | ||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尤其涉及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的吊装方法。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物流组织吊装方法,它包括:步骤一,首先通过BIM技术,对构件进行零件化,生成每个构件的ID号,构件与ID号一一对应;步骤二,再根据施工部署、工序安排和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构件的吊装顺序和吊装方案,将吊装顺序及吊装方案以平面、三维、表格的方式进行记录;步骤三,将吊装顺序成果反馈给工厂进行构件装车,构件装车的原则是先吊的后装,后吊的先装;步骤四,将吊装顺序与装车顺序相结合,在平台上进行物流组织,构件进场后,直接按照步骤二确定吊装顺序和方案进行吊装。本发明极大的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对场地的要求和施工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尤其涉及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的吊装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现有装配式混凝土构件,一般的吊装方法是:构件运输车进场后,用塔吊将构件卸车至指定堆场及固定架处。然后根据现场进度,再用塔吊,将预制构件吊至安装处进行安装。如此构件需要二次吊装,影响吊装效率;无法满足当今越来越紧张的工期。
此外,这些进场的构件需要堆场,占据大量工地面积,还需要设置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比较麻烦。而当前局部小地块的开发项目众多,现场不可能找到大面积的堆场。此外,人员的增加,影响了施工的人力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物流组织吊装方法。本发明极大的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对场地的要求和施工成本。
本发明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物流组织吊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1)首先通过BIM技术,对构件进行零件化,生成每个构件的ID号;
(2)然后根据施工部署、工序安排和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每个构件的相关进度信息,包括:a构件型号、b构件装车进度、c构件运输路线、d构件运输进度、e构件吊装进度;确定完上述信息后,对每个构件的ID号以编码形式记录上述信息;
(3)紧接着按照编码信息所包含的进度信息进行预制构件装车、运输、吊装、施工进度模拟,检查构件运输、吊装、其他施工环节是否相互干扰,是否可以进一步压缩进度时间;
(4)优化后的形成新的编码信息,然后重新进行进度模拟与检查,如果运输、吊装环节、施工环节未出现相互干扰的情形,且相关物流、吊装环节难以进一步压缩时间,则确定为最终优化进度信息;否则进入步骤(2);
(5)根据最终优化进度信息,形成可视化较强、易于理解的物流、吊装进度横道图;
(6)优化后的物流、吊装进度横道图反馈给工厂,进行构件装车,构件装车的顺序原则是先吊的后装,后吊的先装。将吊装顺序与装车顺序相结合,在平台上进行物流组织,满足构件进场后,可直接按照计划吊装顺序和方案进行井然有序的吊装。
本发明结合实际工程,有效的解决了装配式建筑构件二次吊装的问题。构件的吊装顺序和装车物流顺序相结合,实现构件进场不卸车,直接在车上吊装的方法。采用此种方法,可减少一次构件卸车吊装,减少构件因吊装产生的磕碰风险,同时节约一次吊装的时间,节约一次吊装时塔吊产生的电费,节约构件堆放场地,对整体吊装工序的效率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物流组织吊装方法,包括:
(1)首先通过BIM技术,对构件进行零件化,生成每个构件的ID号;
(2)然后根据施工部署、工序安排和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每个构件的相关进度信息,包括:a构件型号、b构件装车进度、c构件运输路线、d构件运输进度、e构件吊装进度;确定完上述信息后,对每个构件的ID号以编码形式记录上述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1090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