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下管廊的结构底板和地面板的施工方法及其支模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96686.0 | 申请日: | 2017-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4210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吴剑兵;刘熀明;许松宜;张永;林金隆;何震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29 | 代理人: | 曾耀先 |
地址: | 200122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面板 结构底板 浇筑 施工 底板钢筋 封顶 底板 地下管廊 钢纤维混凝土 混凝土浇筑 浇筑混凝土 材料运输 底板浇筑 底板模板 封闭底板 光线不足 建筑地面 模板固定 一次成型 支模结构 位置处 作业面 绑扎 混凝土 铺设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下管廊的结构底板和地面板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于待施工的结构底板的位置处绑扎底板钢筋,支设底板模板;于所述底板钢筋之上立设地面板模板,所述地面板模板位于待施工的地面板的两侧;于所述底板钢筋之上铺设封顶模板,所述封顶模板位于地面板浇筑空间的外侧并封闭底板浇筑空间,将所述封顶模板与对应的所述地面板模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浇筑空间内浇筑混凝土形成结构底板;以及在底板的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于所述底板的混凝土之上向所述地面板浇筑空间内浇筑钢纤维混凝土形成地面板。本发明使结构底板和地面板一次成型,避免了建筑地面板后施工面对的材料运输困难、作业面狭小、光线不足不利施工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指一种地下管廊的结构底板和地面板的施工方法及其支模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建设在全国方兴未艾。对于现浇钢筋混凝土综合管廊,在结构底板面上设计有50mm厚的混凝土地坪,作为建筑地面。我们考察了很多管廊的施工建设,发现建筑地面的施工均采用常规的施工方法,先施工管廊结构,50mm的混凝土建筑地坪待管廊顶板施工完成、模板拆除后施工。由于管廊内部空间狭窄光线不足,同时管廊顶板施工完成后形成封闭空间,混凝土运输困难,50mm厚建筑地坪施工效率非常低下。另外地面和底板分两次施工,结构底板施工完成后,建筑地面浇筑时,结构底部上的灰尘泥土等难以清除干净,建筑地面发现裂缝、空鼓等质量缺陷较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地下管廊的结构底板和地面板的施工方法及其支模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地面板在管廊结构施工完成后再施工而存在的作业空间狭窄、混凝土材料运输困难、施工效率低且地面板易发生裂缝、空鼓等质量缺陷的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下管廊的结构底板和地面板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于待施工的结构底板的位置处绑扎底板钢筋,支设底板模板,所述底板模板内围合形成有底板浇筑空间;
于所述底板钢筋之上立设地面板模板,所述地面板模板位于待施工的地面板的两侧,所述地面板模板内围合形成有地面板浇筑空间;
于所述底板钢筋之上铺设封顶模板,所述封顶模板位于所述地面板浇筑空间的外侧并封闭所述底板浇筑空间,将所述封顶模板与对应的所述地面板模板固定连接;
于所述底板浇筑空间内浇筑混凝土形成结构底板;以及
在底板的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于所述底板的混凝土之上向所述地面板浇筑空间内浇筑钢纤维混凝土形成地面板。
本发明采用了结构底板和地面板一次成型的施工方法,在施工结构底板的同时施工地面板,使结构底板和地面板一次成型,避免了建筑地面板后施工面对的材料运输困难、作业面狭小、光线不足不利施工的问题。另外针对建筑地面板裂缝的问题,管廊内的建筑地面板采用了钢纤维混凝土,解决地面板空鼓、开裂质量通病,很好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在封闭空间浇筑混凝土的难题,减少了施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本发明地下管廊的结构底板和地面板的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在立设地面板模板时,提供斜撑件,将所述斜撑件的一端顶撑于所述地面板模板的外侧,另一端抵靠于所述底板钢筋的边缘,并与所述底板钢筋固定连接。
本发明地下管廊的结构底板和地面板的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在铺设封顶模板时,于所述底板钢筋之上垫设垫块,将所述封顶模板置于所述垫块之上。
本发明地下管廊的结构底板和地面板的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浇筑混凝土和浇筑钢纤维混凝土时采用分层浇筑,且每层浇筑的混凝土和钢纤维混凝土均振捣密实。
本发明地下管廊的结构底板和地面板的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待所述地面板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于所述地面板的表面满铺保护板,而后施工地下管廊的侧墙和顶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966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