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极断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88214.0 | 申请日: | 2017-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599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7 |
发明(设计)人: | 马俊贤;刘洪武;陈会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
主分类号: | H01H73/18 | 分类号: | H01H73/18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13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极 断路器 | ||
一种多极断路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第二极单元,第一极单元包括第一静触头、第一动触头及第一灭弧装置,第一灭弧装置包括数枚第一栅片,数枚第一栅片以间隔状态层叠设置,第二极单元包括第二静触头、第二动触头及第二灭弧装置,第二灭弧装置包括数枚第二栅片,数枚第二栅片以间隔状态层叠设置,还包括有等电位连接件,其连接数枚第一栅片中的一片与数枚第二栅片中的一片或者连接数枚第一栅片中的一片与第二静触头,由等电位连接件与第一静触头之间的第一栅片和/或等电位连接件与第二静触头之间的第二栅片将第一、第二静触头之间的电弧切割分断。缩短电弧在动触头上的燃烧时间,提高断路器分断能力,延长电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压电气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极断路器。
背景技术
多极断路器作为电网的保护元件,其功能是当电路中出现短路电流或者过载电流时,能够及时切断回路以保证回路中的电器不受损坏。当断路器分断时,会在动、静触头之间产生电弧,由于电弧能量较大,因而电弧不能在动静触头之间停留较长的时间,否则会造成触头的严重烧蚀,甚至烧坏断路器。
如何快速地将电弧从触头区引导至灭弧栅片区成为断路器的关键技术,通常的手段包括在静触头附近设置磁性引弧片,人为地给电弧一条引导通路,使电弧能够转移至栅片组,或者在动触头附近的栅片上利用合理的引弧措施,使动触头上的电弧引导至栅片组,从而达到转移电弧的目的。
事实上,由于断路器的设计是以电网中最严酷的三相短路作为基准的,而短路大部分又是出现在负载端,此时一旦发生短路,任意两相之间都会形成回路,其中动静触头之间的电流是以电弧的形式传导的。
图1所示为已有技术中的多极断路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A、B和C分别表示A相、B相和C相;dA、dB和dC分别表示A相动触头、B相动触头和C相动触头;jA、jB和jC分别表示A相静触头、B相静触头和C相静触头;pA、pB和pC分别表示A相引弧栅片、B相引弧栅片和C相引弧栅片。
以A相为例,一旦出现三相短路,则A相负载端与B相负载端导通,同时各相动、静触头打开形成电弧,此时电流路径如图所示,依次为A相进线端子、A相静触头、A相栅片、A相动触头、短路发生点、B相动触头、B相栅片、B相静触头、B相进线端子,电弧会在动触头和引弧栅片之间燃烧,直至电弧熄灭,此时会造成触头的大量烧蚀。
断路器在三相短路开断过程中,总会存在从动触头到静触头的电流路径,换句话说电弧总会在动触头和引弧栅片之间燃烧一段时间,直至电弧被熄灭,触头被烧蚀程度视燃弧能量决定,燃弧能量越高,则触头的烧损越严重,尤其是,在直流回路中,由于不存在过零点,因此电弧的熄灭难度还会提高。
因此,如何减少电弧在动触头和引弧栅片上的燃烧是提高断路器分断能力和电寿命的关键,其中一个思想是在三相短路开断过程中避开上述回路而藉以使电弧仅在引弧栅片上燃烧直至熄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通过改变短路电流路径来避免在短路开断过程中动触头上流过短路电流而藉以减少电弧在动触头上的燃烧并且提高分断能力以及电寿命的多极断路器。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多极断路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极单元和一个第二极单元,第一极单元包括一第一静触头、一与第一静触头接触或分离的第一动触头以及一第一灭弧装置,该第一灭弧装置包括数枚第一栅片,该数枚第一栅片沿着第一动触头相对于第一静触头分离的运动轨迹以间隔状态层叠设置,第二极单元包括一第二静触头、一与第二静触头接触或分离的第二动触头以及一第二灭弧装置,该第二灭弧装置包括数枚第二栅片,该数枚第二栅片沿着第二动触头相对于第二静触头分离的运动轨迹以间隔状态层叠设置,还包括有一等电位连接件,该等电位连接件连接所述数枚第一栅片中的一片与所述数枚第二栅片中的一片或者连接数枚第一栅片中的一片与所述的第二静触头,由等电位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极单元的第一静触头之间的第一栅片和/或等电位连接件与第二极单元的第二静触头之间的第二栅片将第一、第二静触头之间的电弧切割分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未经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882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