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消除合缝线的管材模头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85149.6 | 申请日: | 2017-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914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3 |
发明(设计)人: | 钱庆荣;刘铮;李中森;郭奕友;陈庆华;黄宝铨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B29C47/22 | 分类号: | B29C47/22;B29L23/00 |
代理公司: | 福州智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5208 | 代理人: | 王义星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除 缝线 管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塑料机械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以消除合缝线的管材挤出机头。
背景技术
塑料管材具有环保、安全、质轻等优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管材产品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管材生产设备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管材模头作为管材挤出成型的重要部件之一更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
管材的生产过程是将物料熔融塑化成高粘度的流体,在给予一定的压力条件下使其进入到模头进行管坯成型,之后再用辅机进行冷却定型和计量,得到管材产品。目前生产使用的管材模头主要是中心支架式模头,这种模头的分流锥和芯棒主要是依靠分流支架上的分流筋来支撑的,分流筋是固定不动的,熔体沿着流道向前流动,经过分流筋时会发生分流,变成多股料流向前流动,物料自身的分子链缠结被破坏,当料流再次汇合时,分子链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到分流前缠结程度,即料流无法完全融为一体,会生成一条合缝线,这条合缝线是管材产品的缺陷部位,不但使管材的力学强度严重降低,而且影响产品外观,当熔体流动性较差、管材壁厚较大时这种缺陷的影响更加明显。
分流筋有时被加工成锥形,流体被分流之后有较长一段缓冲区用于熔体的汇合,但这种方法得到的管材合缝线无法完全消除,依然会成为缺陷影响管材产品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以上这些难题,提供一种能够消除管材合缝线、力学性能较好的一种管材挤出模头,解决因合缝线的存在而导致的力学性能下降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的一种消除合缝线的管材模头,它包括进料口、尾模套、分流锥、动态分流筋、分流支架外环、分流支架内环、压板、口模、芯棒、增压环、调节环;尾模套与分流锥之间相对位置的固定能确定进料量,进料口接到尾模套与分流锥之间的空腔中,其特征在于动态分流筋是由动态轮、轴承、电机以及支撑筋组成,两个轴承分别固定在分流支架内环和分流支架外环上,用于支撑筋的传动和定位;动态轮设于分流支架内环与分流支架外环之间的空间中,电机与支撑筋相连,支撑筋穿过且固定在两个轴承的内圈孔中以及穿过动态轮的轮孔,支撑筋与动态轮之间是用键相互固定,为动态轮的旋转提供动力;分流支架外环的前侧与尾模套用螺钉相连、后侧与调节环相连,分流支架内环的前侧与分流锥用螺钉相连、后侧与带有增压环的芯棒相连,芯棒上的增压能为熔体增压,促进熔体汇合;口模固定在压板上,压板与调节环用螺钉相连,用于口模的轴向定位,进而确定适当的压缩比;芯棒用螺钉固定在分流支架内环上,芯棒与调节环、口模之间有流道且芯棒、调节环、口模三者具有相同的中心轴线,以确保管材壁厚的均匀性和压力均衡的目的,管材壁厚的均匀性通过调节环上的调节螺钉进行调整。
所述的增压环紧接在动态分流筋之后,凸起的增压环使得流道变窄而能给经过的流体增压,刚刚汇合的流体在增压环的作用下受到较大的压力作用能有效的减少合缝线的存在;动态分流筋和增压环都具有均化流体的作用,使得管材质地均匀、减少缺陷。
所述的动态轮形状采用齿轮状、风车状、圆筒状、椭圆状或十字交叉状。
所述的电机为变频可调速的,以提供不同的转动速度,电机个数可为1-8个,与电机连接的支撑筋的个数与电机相匹配。
所述的动态轮驱动套件的传动组合是以不同个数的蜗轮蜗杆和链轮组合或不同个数的蜗轮蜗杆和皮带轮组合,以改变动力传输方向,适应不同电机个数组合。
所述的增压环形状为梯形、半圆形或半圆台形。
所述的一种消除合缝线的管材模头,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加工熔体粘度较低的选自PE、PP或PVC的物料,或者加工极端粘度条件的如UHMWPE的高分子量聚合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分流器支架的分流筋上安装了可以以不同速度旋转的动态轮,当熔体经过时,动态轮对分流的熔体进行搅拌,使熔体更快地汇合,熔体的流动方向也不再是单一的轴向移动,而是向多个方向流动,在较大压缩比的流道中分散混合得更均匀,提升管材的密度和尺寸稳定性;可用于加工不同熔体粘度的物料,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消除合缝线的管材模头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进料口,2为尾模套,3为分流锥,4为动态轮,5为轴承,6为电机,7为分流支架外环,8为分流支架内环,9为压板,10为口模,11为芯棒,12为熔体流道,13为增压环,14为调节环,15为支撑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师范大学,未经福建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8514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塑钢型材一体式生产设备
- 下一篇:一种化纤机用机筒螺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