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外敷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79497.2 | 申请日: | 2017-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687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5 |
发明(设计)人: | 孙思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易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6/736 | 分类号: | A61K36/736;A61K36/9068;A61K9/70;A61P11/02;A61P37/08;A61K31/045;A61K35/6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499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变应性 鼻炎 外敷 药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外敷药物,特别是供变应性鼻炎患者使用的外敷药物及其制备方法的领域。
背景技术
据文献显示: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即变应性鼻炎,是指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其发生的必要条件有三个:特异性抗原即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的物质;特应性个体即所谓个体差异、过敏体质;特异性抗原与特应型个体二者相遇。变应性鼻炎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可导致许多疾病和劳动力丧失。
临床表现:变应性鼻炎的典型症状主要是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和鼻痒。部分伴有嗅觉减退。
a.喷嚏
每天数次阵发性发作,每次多于三个,多在晨起或者夜晚或接触过敏原后立刻发作。
b.清涕
大量清水样鼻涕,有时可不自觉从鼻孔滴下。
c.鼻塞
间歇或持续,单侧或双侧,轻重程度不一。
d.鼻痒
大多数患者鼻内发痒,花粉症患者可伴眼痒、耳痒和咽痒。
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种可有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中药组合物,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随着我国中医中药学的不断发展,在治疗变应性鼻炎上,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中医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优点,且在治疗过程中疗效好、见效快、毒副作用小等优势,针对现有西医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现状,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外敷药物,以解决变应性鼻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问题。该药物是以常见的中药为原料,通过选择合理的药物及其质量份比,可有效治疗上述变应性鼻炎。
为达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外敷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敷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延胡索30~160g、细辛20~70g、防风50~120g、白芥子30~80g、甘遂80~120g、冰片30~70g、蝉蜕50~120g、辛夷30~120g、苍耳子30~120g、附子30~160g、苦杏仁50~120g、鹅不食草50~120g、徐长卿30~150g,辅料:鲜生姜汁(每100g药粉中加入鲜生姜汁80~120g)。
一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外敷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敷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延胡索38~140g、细辛26~60g、防风58~105g、白芥子38~70g、甘遂90~105g、冰片38~60g、蝉蜕58~105g、辛夷38~105g、苍耳子38~105g、附子38~140g、苦杏仁58~105g、鹅不食草58~105g、徐长卿38~130g,辅料:鲜生姜汁(每100g药粉中加入鲜生姜汁80~120g)。
一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外敷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敷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延胡索120g、细辛52g、防风95g、白芥子60g、甘遂95g、冰片52g、蝉蜕95g、辛夷95g、苍耳子95g、附子120g、苦杏仁95g、鹅不食草95g、徐长卿150g、生姜105g,辅料:鲜生姜汁(每100g药粉中加入鲜生姜汁80~120g)。
一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外敷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A、除生姜汁外,将上述原料中药拣去杂质、粉尘及干燥后,按照质量份比共研为极细末备用;
B、按照传统制备中药外敷药物的方法,将研磨好的极细末药物过80~120目筛后,放入药器中与鲜生姜汁混合调拌成软泥状,制备成外敷贴剂,分装保鲜即可。
一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外敷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方法为:首先取穴(如:大椎、陶道、大杼、风门和肺俞穴),然后嘱咐患者头稍低,消毒,并用梅花针逐一叩刺所述腧穴,使微有血珠即可,然后取适量的外敷贴剂于穴位上,用医用胶布固定,每7天贴敷一次,3 次为一个疗程(贴敷3天内不能洗澡,保持局部清洁,停用其他任何药物,忌食生冷辛辣及发物),患者一般反应有:所贴部位常有发热、发痒的感觉,应在3~12 小时后自行取下,用干棉球将残余药泥蘸下。治疗2~3个疗程,症状消失,病获痊愈。
本发明组方中的各原料中药在中国药典、中国辞典以及中华本草中均有详细的记载。本发明选用其中最常见的中药为原料,充分发挥各组分的药理功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易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易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794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