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摩托车水冷发动机气缸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68036.5 | 申请日: | 2017-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879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王胜华;龙万利;冉茂彦;文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16 | 分类号: | F02F1/16;F02F1/06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海华 |
地址: | 400707 重庆市北***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水冷 发动机 缸体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摩托车水冷发动机气缸体结构,在气缸体内部围绕缸孔设置有环状的封闭式水道,在气缸体侧面设有进水嘴,在气缸体上端面设有出水口;所述水道远离缸孔的外层内壁上端向外上方弯折,以使水道上端横截面积大于下端横截面积;所述出水口靠近水道上端外边缘设置。本结构将水道上端向外扩展,由此扩大了水道容积,增加了缸体内的冷却水量;更重要的是,水道向外扩展后,由于出水口靠近水道上端外边缘设置,故出水口相应地向外移位,即出水口相比改前的位置更远离温度高的缸孔,此处的气缸头密封垫不易受高温高压燃气的影响而烧蚀,容易避免循环水进入发动机,从而避免机油发白情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发动机,具体来讲涉及一种摩托车水冷发动机气缸体结构,属于摩托车发动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国家富农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三轮摩托车已成为农民朋友发家致富的好帮手,并且也越来越向大排量方向发展。排量的不断增加,加之发动机恶劣的使用环境(重载、路况差、用户的维护保养差),发动机温度高引起的活塞拉缸、气缸头密封烧蚀引起的发动机进水等现象时有发生,给水冷发动机的推广带来很不好的负面影响。尽管同行摩托车发动机厂家作了不同方式的改进升级,但此类现象仍然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消除。
气缸体作为发动机的重要构成部件,其水冷结构的设计同样重要。现有气缸体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该类型气缸体内圈为铸铁缸套,外围为铝合金,两者结合后中间形成水道,循环水从进水嘴进入水道,再从顶部出口进入缸头水道。
现有的水道两侧壁通常直上直下,上端完全敞口,从而形成半开式圆环桶形水道。由于半开式圆环桶形水道离缸孔较近,此处的温度较高,而处于缸套上表面的气缸头密封垫由于加工造成的形位误差,使得燃烧的高温高压气体容易进入气缸体和气缸头之间的密封垫,直接造成气缸头密封烧蚀,从而导致密封线外侧的循环水进入发动机内,由此出现机油发白现象,严重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和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水冷发动机气缸体结构,本气缸体结构能够避免密封垫因高温烧蚀而导致冷却水进入发动机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一种摩托车水冷发动机气缸体结构,包括气缸体,在气缸体内部围绕缸孔设置有环状的封闭式水道,在气缸体侧面设有进水嘴,在气缸体上端面设有出水口;进水嘴和出水口分别与水道连通;所述水道远离缸孔的外层内壁上端向外上方弯折,以使水道上端横截面积大于下端横截面积;所述出水口靠近水道上端外边缘设置。
本结构将水道上端向外扩展,由此扩大了水道容积,增加了缸体内的冷却水量;更重要的是,水道向外扩展后,由于出水口靠近水道上端外边缘设置,故出水口相应地向外移位,即出水口相比改前的位置更远离温度高的缸孔,此处的气缸头密封垫不易受高温高压燃气的影响而烧蚀,容易避免循环水进入发动机,从而避免机油发白情况。
所述出水口的正投影位于水道上端正投影内且位于水道下端正投影之外。这样的出水口位置设置,既能够使之远离缸孔位置,又能够使出水口和水道平滑连接,利于冷却水流出水道。
所述水道靠近缸孔的内层内壁直上直下以形成圆柱形表面。这样的结构既方便内层内壁的加工,又不至于内层内壁向外弯折对水道容积的影响。
所述水道远离缸孔的外层内壁上端与外层内壁下端平滑连接,且向外上方弯折的外层内壁上端为圆弧形凹面。该水道外层内壁的流线结构及弧面构成,利于冷却水的进入和流出。
所述气缸体侧面设有散热片,至少某侧部分散热片的中间部位呈W型,W型散热片的上方两端与位于其两侧且水平设置的两侧散热片连接为一体。W型散热片的设计,不仅美观,同时也可增大散热面积,延长散热片热交换时间,进而更利于降低缸体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6803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