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阀组ESOF控制方法及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50929.7 | 申请日: | 2017-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5338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曹润彬;李明;刘涛;李岩;许树楷;郭铸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36 | 分类号: | H02J3/36;H02J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科***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 直流 输电 系统 esof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阀组ESOF控制方法及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涉及电力系统技术领域,旨在当系统中发出阀组ESOF命令时,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本方案包含了整流站和逆变站中对应的保护装置发出阀组ESOF命令后,相应的LCC整流站和VSC逆变站执行的具体实现步骤,保证了系统的稳定运行,本发明应用于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控制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阀组ESOF控制方法及混合直流输电系统。
背景技术
紧急停运(ESOF)是直流系统所有保护动作策略以及系统运行命令中优先级最高的指令。当直流系统发生严重或永久性故障而控制系统的调节达到极限时,直流保护向整流站、逆变站发ESOF命令。ESOF的主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消除故障点的直流电弧,二是断开交流断路器与交流系统隔离。
ESOF命令由整流站和逆变站的控制及通信系统配合完成。在基于电流源型换流技术(LCC)的两端直流输电系统中,ESOF命令发出后,整流站、逆变站分别采用移相、闭锁触发脉冲、投旁通对等方式,使直流电流、电压相继降到零,同时断开换流变压器交流进线开关,使交直流系统隔离。在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每极由双十二脉动换流阀组成,双十二脉动换流阀可区分为高压阀组和低压阀组,因此,ESOF技术可进一步分化为极ESOF和阀组ESOF技术。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基于电压源型换流技术(VSC)的特高压柔性直流技术也日趋成熟,三端特高压混合直流系统将逐步投入应用。三端特高压混合直流系统的典型结构包含:1个采用电流源型换流技术(LCC)的整流站,2个采用电压源型换流技术(VSC)的逆变站。为了保证运行方式的灵活性,2个VSC逆变站极母线或者直流线路处可以安装直流开关,用来隔离故障端,保障非故障端的正常运行。
三端特高压混合直流系统ESOF策略牵涉到三个站之间的通信以及LCC、VSC两类不同的换流站类型,三个站控制、通信较为复杂,时序配合策略至关重要。如果ESOF策略制定不当,将对直流系统甚至造成整个电网运行稳定性造成威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阀组ESOF控制方法及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旨在当系统中发出阀组ESOF命令时,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的阀组ESOF控制方法,应用于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一个LCC整流站和N个VSC逆变站,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所述LCC整流站连接的直流线路、VSC逆变站连接的直流母线均连接汇流母线,所述LCC整流站包括整流站控制装置,所述VSC逆变站包括逆变站控制装置,所述整流站控制装置与所述逆变站控制装置通信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整流站控制装置接收来自整流站的故障阀组ESOF命令,根据所述故障阀组ESOF命令控制LCC整流站中双阀组强制移相,并跳开故障阀组交流断路器;向VSC逆变站发送故障阀组ESOF命令;
逆变站控制装置根据发送的ESOF命令控制VSC逆变站的与所述故障阀组对应的阀组闭锁;
整流站控制装置控制故障阀组的BPS开关闭合,同时逆变站控制装置控制与所述故障阀组对应的阀组的BPS开关闭合;
整流站控制装置控制LCC整流站的非故障阀组重启,整流站控制装置控制故障阀组闭锁脉冲;
其中,当所述故障阀组为高压阀组时,非故障阀组为低压阀组;当所述故障阀组为低压阀组时,非故障阀组为高压阀组。
优选的,所述整流站控制装置控制故障阀组的BPS开关闭合,同时逆变站控制装置控制与所述故障阀组对应的阀组的BPS开关闭合,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509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