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氧化碳捕集溶剂的低温催化再生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49276.0 | 申请日: | 2017-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133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6 |
发明(设计)人: | 毛松柏;郭本帅;叶宁;赵运生;陈小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化集团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53/14 | 分类号: | B01D53/14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汤志武 |
地址: | 21004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溶剂 二氧化碳 再生 二氧化碳捕集 低温催化 再生反应 固体酸催化剂 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 贫吸收剂 热量来源 余热废水 再生能耗 再生效率 传统的 活化能 再沸器 再生塔 催化剂 蒸汽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氧化碳捕集溶剂的低温催化再生方法,向再生塔和/或再沸器中添加固体酸催化剂,通过催化剂的催化作用,降低二氧化碳再生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富二氧化碳溶剂的再生反应速率。使用本发明公开的方法,二氧化碳再生能耗较传统的MEA溶剂可降低30%以上,再生温度为60~95℃,可使用余热废水作为热量来源,从而避免蒸汽的使用,二氧化碳再生速率快,所得贫吸收剂的贫度高,再生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二氧化碳捕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二氧化碳捕集溶剂的再生方法,该方法通过向再生塔中添加固体催化剂,降低二氧化碳再生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再生反应速率,降低再生反应温度,从而降低再生所需的能耗。
背景技术
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加大,大量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气中,导致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平衡严重破坏。因此,二氧化碳减排已引起普遍关注。二氧化碳捕集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也是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首要步骤。开发先进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已成为碳减排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前,正在大力开发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主要有3种,即燃烧后脱碳、燃烧前脱碳和富氧燃烧技术。其中燃烧前捕捉技术只能用于新建发电厂,而另两种技术则可同时应用于新建和既有发电厂。无论是采用燃烧前还是燃烧后捕集系统,其关键技术都是CO2的分离,即将CO2同其他物质进行分离,以便后续工艺处理。根据分离的原理、动力和载体等进行分类,CO2分离技术主要包括:吸收法分离、吸附法分离、膜分离、深冷法分离等。
从目前的技术进展来看,吸收法是最成熟、应用最广的CO2分离技术。以乙醇胺(MEA)为代表的化学吸收法工艺已经非常成熟,能够回收高纯度的CO2,投资相对较低,目前已经用于燃烧后脱碳和燃烧前脱碳。醇胺法是其利用醇胺分子与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使原料气中的二氧化碳得以分离,然后通过加热的方式使反应逆向进行,从而使二氧化碳从溶解中分离出来,醇胺溶液得到再生以循环利用。能耗是限制醇胺法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推广的主要因素之一,开发先进的醇胺法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关键在于降低工艺能耗。
在醇胺法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中,再生过程所需要的热量是整个工艺过程能耗最重要的部分。降低能耗的措施有以下三种途径:一是开发新型溶剂,利用溶剂的空间位阻效应或活化效应降低再生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或利用溶剂的相变效应减少所需再生的溶液量;二是通过热量耦合以优化工艺的热交换网络,提高整个工艺过程的能量利用效率;三是对利用各种手段对再生过程进行强化,如电化学、超声、节流膨胀等。
专利CN102049173中公开了一种从气体混合物中深度脱除二氧化碳的方法,该方法采用一种复合胺水溶液作为吸收剂,吸收剂中总胺的浓度按重量百分比计为20%~50%;复合胺包括:主吸收剂为MDEA,含量占总胺浓度的70%~90%;助吸收剂为HEP、DMA2P、DMAE中的两种,助吸收剂占总胺浓度的10%~30%。实施例表明,使用该专利公开的吸收剂,其吸收性能与MEA相当,但再生能耗下降25%。
专利CN102553396中公开了一种高效低能耗捕集电站烟气中二氧化碳的方法及其设备,其步骤如下:1)以有机胺和功能化离子液体组成的复合吸收剂水溶液作为CO2吸收剂;2)经过静止澄清形成不同液体层;3)将分离出来富含A·CO2和B·CO2的液体进行加热解析处理,再生获得高浓度CO2气体和复合吸收剂吸收剂水溶液;4)将步骤3)所得复合吸收剂水溶液继续循环使用;5)对高浓度CO2气体进行冷却处理,使其中含有的热水蒸汽产生凝结;6)对步骤5)冷却处理的高浓度CO2气体进行气液分离处理,获得纯度≥99%的CO2气体;7)高纯度CO2气体变成液态,制成高浓度工业级液态二氧化碳成品。实施例表明,使用该专利公开的方法,再生能耗较传统MEA工艺可下降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化集团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化集团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492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