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架总成扭转疲劳加载试验台架及试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46816.X | 申请日: | 2017-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051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5 |
发明(设计)人: | 廖亮亮;杨立峰;赵强;徐佳彬;曹正林;卢炳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G01M17/04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董鹤维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架 总成 扭转 疲劳 加载 试验 台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架总成扭转疲劳加载试验台架,其特征在于:车架总成为矩形框架结构,车架总成的后端通过带有关节轴承的连接杆与第二组合支架连接;第一组合支侧面的连接杆的端头连接车架固定板,第三组合支架位于车架总成的右侧,前夹板和后夹板固定连接在车架总成的前段底面的左右两侧,前夹板和后夹板之间连接一个方钢,中夹板固定连接在该方钢上;其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车架的使用特性和试验场试验的扭转载荷谱,所以试验精度比人为定义的加载谱试验更高,同时通过损伤等效控制试验循环次数,使台架试验与试验场耐久试验对照,提高试验的意义,有利于车架的轻量化验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架总成扭转疲劳加载试验台架及试验方法,属于汽车产品测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被广泛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车辆的质量被人们越来越重视。车架是车辆中的核心部件,车架质量和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车辆性能的高低。其中,车架的扭转疲劳强度是考核车架质量好坏的关键指标。因此,在车架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对车架的扭转疲劳强度进行试验验证。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现阶段重型车车架总成的扭转疲劳加载试验台架存在车架自由度过约束的情况,导致扭转性能测试不准确的问题。
现阶段重型车车架总成的疲劳强度考核多采用等幅扭转角加载方式,该方法的扭转角来源是人为定义的,这种加载方法与车架总成道路载荷关系不明确,不能真实反映车架总成在道路上的实际受力情况, 难以获得真实的扭转疲劳寿命,对车架总成的考核与实际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因此,希望有一种技术方案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中的至少一个。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架总成扭转疲劳加载试验台架及试验方法,其能够体现路试受力情况,考虑了车架在实际道路工况下的扭转角度,从而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车架的使用特性和试验场试验的扭转载荷谱,所以试验精度比人为定义的加载谱试验更高,同时通过损伤等效控制试验循环次数,使台架试验与试验场耐久试验对照,提高试验的意义,有利于车架的轻量化验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架总成扭转疲劳加载试验台架,由车架总成、平衡大支架、第一组合支架、支架本体、带有关节轴承的连接杆、车架固定板、转换夹具、第二组合支架、右后电液伺服作动器、左后电液伺服作动器、第三组合支架、后夹板、中夹板、前夹板、方钢、左前电液伺服作动器、右前电液伺服作动器组成,其特征在于:车架总成为矩形框架结构,第二组合支架的支架本体顶部侧面连接带有关节轴承的连接杆,车架总成的后端通过带有关节轴承的连接杆与第二组合支架连接;第一组合支架的支架本体顶部侧面连接带有关节轴承的连接杆,连接杆的端头连接车架固定板,第一组合支架位于车架总成的右侧,通过带有关节轴承的连接杆端头的车架固定板与车架总成后段连接;第三组合支架位于车架总成的右侧,通过带有关节轴承的连接杆与车架总成前段连接;前夹板和后夹板固定连接在车架总成的前段底面的左右两侧,前夹板和后夹板之间连接一个方钢,中夹板固定连接在该方钢上;右后电液伺服作动器、左后电液伺服作动器、左前电液伺服作动器和右前电液伺服作动器为液压缸,右后电液伺服作动器、左后电液伺服作动器、左前电液伺服作动器和右前电液伺服作动器上下都带有关节轴承,右后电液伺服作动器通过转换夹具与右侧的平衡大支架连接,左后电液伺服作动器通过转换夹具与左侧的平衡大支架连接,左前电液伺服作动器与左侧的中夹板连接,右前电液伺服作动器与右侧的中夹板连接。
车架总成扭转疲劳加载试验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采集车架总成在实车工况下的扭转角信号;
步骤S2:确定车架总成的扭转疲劳加载试验的扭转角幅值和试验循环次数;
步骤S3:根据车架总成的扭转疲劳加载试验的扭转角确定驱动信号,控制四个作动器动作,进行疲劳试验;
步骤S1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4681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