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部收发一体电台共址干扰对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46705.9 | 申请日: | 2017-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5933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2 |
发明(设计)人: | 李毅;孟进;何方敏;葛松虎;唐健;邢金岭;苟川杰;赵奎;张磊;赵治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1/525 | 分类号: | H04B1/525;H04B1/401;H04B1/44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马辉 |
地址: | 430033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收发 一体 电台 干扰 对消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部收发一体电台共址干扰对消装置,包括n个通道对消电路模块、n个电台、n个天线、一个控制模块、一个接收天线选择模块、一个合成模块及一个反馈与调理模块,天线的个数、电台的个数均与通道对消电路模块的个数相等,n为自然数;其中,每个通道对消电路模块包括一个收发切换模块、一个时延模块和一个幅相调整模块。依据电台的收发状态信号,自动切换装置的状态,无需人工参与,简化了装置的使用;通过选定一根天线作为接收天线,而不采用多个天线接收信号再合成的方法,降低了对接收信号插损;平台内收发一体电台的增减,只需扩展或减少相应的通道数即可有效消除共址干扰,保障通信系统正常工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通信的电磁兼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部收发一体电台共址干扰对消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适应现代作战环境需求,舰船、飞机以及战车等特种平台设备不断地增加探测、通信和电子战等设备,导致平台上的射频天线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在提升平台作战能力的同时,过多的射频天线将产生电磁干扰和兼容、电磁隐身等问题,影响平台作战效能和生存能力。收发一体电台是保障指挥作战通信畅通的主要装备之一。在有限的空间内有多部收发一体电台同时工作时,正在发射的电台会干扰正在接收的电台,导致严峻的辐射电磁干扰问题。如电台发射功率50W(47dBm),与同平台另一电台天线的隔离度为30dB,则接收的干扰信号功率为17dBm,主频功率远远大于电台接收的远方的有用信号,其杂散干扰信号也可能淹没有用信号;多部电台同时发射时,电磁环境更加复杂,接收电台更容易被干扰。目前的多通道辐射干扰对消装置,可以解决多部发射机发射时对接收机的干扰,即解决收与发分离的设备之间发射设备对接收设备的干扰。但对于收发一体电台,发射机和接收机共用射频端口和天线,电台发射时干扰其它接收电台,接收时可被其它正在发射的电台干扰,即同一部电台是干扰源,也还是敏感设备,是随电台收/发状态的变化而转换的。因此,目前的辐射干扰对消装置尚不能解决多部收发一体电台之间的共址干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共平台的多部收发一体电台之间的共址干扰问题,提供一种多部收发一体电台共址干扰对消装置,能够适应收发一体电台收发模式转换,实现电台间干扰的自消除,有效提升多部收发一体电台共址时的抗干扰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设计的多部收发一体电台共址干扰对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个通道对消电路模块、n个电台、n个天线、一个控制模块、一个接收天线选择模块、一个合成模块及一个反馈与调理模块,天线的个数、电台的个数均与通道对消电路模块的个数相等,n为自然数;其中,每个通道对消电路模块包括一个收发切换模块、一个时延模块和一个幅相调整模块;
每个通道对消电路模块中收发切换模块的第三端口与时延模块的输入端口相连,时延模块的输出端口与幅相调整模块的输入端口相连;每个收发切换模块的第五端口分别与对应的一个天线相连,每个收发切换模块的第一端口分别与对应的一个电台的射频端口相连,每个收发切换模块的第四端口均与接收天线选择模块的射频输入端口相连,每个收发切换模块的第二端口均与反馈与调理模块的主路输出端口相连,每个收发切换模块的第六端口均与控制模块的控制信号端口相连,每个电台的输出端口均与控制模块的输入端口相连,控制模块的控制信号端口还与接收天线选择模块的控制端口相连,接收天线选择模块的输出端口与合成模块的第一个输入端口相连,每个幅相调整模块的输出端口均与合成模块的第二个输入端口相连,每个幅相调整模块的控制端口与反馈与调理模块的采样输出端口相连,合成模块的输出端口与反馈与调理模块的输入端口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4670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