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米针电极在超高密度电化学传感分析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42947.0 | 申请日: | 2017-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071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江德臣;周俊宇;张晶晶;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327 | 分类号: | G01N27/327;G01N27/3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黄天天 |
地址: | 210046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电极 超高 密度 电化学 传感 分析 中的 应用 | ||
1.纳米针电极在超高密度电化学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在应用中,以纳米针电极阵列作为工作电极, Ag/AgCl电极作为参比电极,Pt丝作为辅助电极,采用电压转换模式使ECL体系在纳米针尖端实现局部ECL信号,利用纳米针针尖的发光强度定量超高密度电化学实验目标分子,其中,所述纳米针电极阵列的电极密度为1.6×103~4×103,纳米针针尖的直径为700~750nm,针尖底部的直径为1~4μm,纳米针的高度为2~8μm,所述ECL体系为L012/H2O2体系或Ru(bpy)32+/TPA体系;所述ECL体系为L012/H2O2体系时,采用1.0 V,2s和-1.0V,0.5s的电压转换模式产生ECL信号;当ECL体系为Ru(bpy)32+/TPA体系时,采用1.3V,2s和-1V,0.5s的电压转换模式产生ECL信号;所述目标分子为H2O2、葡萄糖、乳酸或胆碱中的任意一种,当目标分子为葡萄糖、乳酸或胆碱中的任意一种时,分别将对应的葡萄糖氧化酶、乳酸氧化酶或胆碱氧化酶连接到纳米针电极阵列上,用PBS对电极清洗之后,将电极分别置于含有200μM L012和不同浓度的葡萄糖、乳酸或胆碱的PBS中进行成像并记录, 其中,葡萄糖氧化酶、乳酸氧化酶或胆碱氧化酶连接到纳米针电极阵列上的方法为:用nafion对电极进行预处理使电极表面引入负电荷,然后,将电极置于含有葡萄糖氧化酶、乳酸氧化酶或胆碱氧化酶的PBS中,使带正电荷的葡萄糖氧化酶、乳酸氧化酶或胆碱氧化酶和负电荷的nafion之间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将葡萄糖氧化酶、乳酸氧化酶或胆碱氧化酶固定在电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4294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