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众创设计的设计方案数据融合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33259.8 | 申请日: | 2017-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841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张树有;顾叶;冀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17 | 分类号: | G06F30/17;G06F16/901;G06K9/62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林超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创设 设计方案 数据 融合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众创设计的设计方案数据融合方法。由不同层次的设计要求数据构建形成设计要求层次模型;收集子方案,并对每个子方案进行形式化描述和分层处理,获得形式描述结构;建立与设计要求层次模型相同的设计方案层次模型框架,将子方案与设计要求进行匹配,将与设计要求匹配的子方案填入形成初始设计方案层次模型;建立耦合方式矩阵,将子方案进行逐层有序地融合,用每一层融合结果对设计方案层次模型进行更新直至得到完整设计方案。本发明能够解决复杂定制装备众创设计过程中子方案融合的问题,通过把出自不同设计人员,设计结果相对分散、功能不完整的子方案进行有效融合,形成满足相应设计要求的完整设计方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计结果的融合方法,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了一种基于众创设计的设计方案数据融合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不断升级,创新主体的范围也从专业的研发人员扩展到了更广泛的普通大众。互联网上存在着众多设计经验丰富的来自各学科、领域的人员和团队,形成强大的设计资源。“互联网+”方案设计充分利用这一设计资源,实现更加高效、创新的复杂定制装备方案设计。
众创设计是各领域大众群体面向任务的群组工作方式,其设计过程是由许多设计决策活动组成的。也就是说,统一设计任务通常是进行拆分后交由不同的设计群体进行创新设计。为了保证设计结果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保证设计结果满足设计要求,收敛于期望的目标解,对来自各方的设计方案进行有效融合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将来自不同设计人员的设计方案进行有效的处理和整合,使得看似独立、分散的子方案融合成为一个完整且能实现相应设计要求的总方案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即是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众创设计的设计任务融合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是:
1)由复杂定制装备不同层次的设计要求数据构建形成设计要求层次模型;
2)利用众创平台收集来自不同设计人员的子方案(即设计方案),并对每个子方案进行形式化描述和分层处理,获得形式描述结构;
3)建立与设计要求层次模型相同的设计方案层次模型框架,将收集到的子方案与设计要求进行匹配,将与设计要求匹配的子方案填入设计方案层次模型框架中,形成初始设计方案层次模型;
4)建立耦合方式矩阵,采用广度优先融合方法将子方案进行逐层有序地融合,用每一层的融合结果对设计方案层次模型进行更新直至模型建立完成,最终得到完整设计方案。
所述设计要求层次模型为一个四层的树形结构Q,自顶层至底层具体分为产品层Qp、功能层Qf、结构层Qt和零件层Qs四层,将设计要求数据根据自身要求的类型分为产品设计要求、功能设计要求、结构设计要求和零件设计要求,并且分别对应到产品层Qp、功能层Qf、结构层Qt和零件层Qs,每一个设计要求为一个节点,并且根据各个设计要求之间的客观归属情况建立节点之间的关联,即父子节点和兄弟节点的关联。
每一层均具有与子方案相搭配的节点,每一层的每一个节点对应于一个子方案,每一个节点包括子方案名称N和子方案相应的具体设计要求P;由节点及其分支出的下一层节点为父子节点,同属于同一父节点的子节点互为兄弟节点。
本发明针对的是机械装备产品,设计方案数据尤其是针对复杂机械装备产品的设计方案数据。
所述步骤2)对子方案进行形式化描述和分层处理的方式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332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巾类布草机洗方法
- 下一篇:一种便于安装的新型洗衣机减震吊杆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