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钢铁表面DLC复合氧化膜制备的阴极微弧氧化溶液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26521.6 | 申请日: | 2017-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049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薛文斌;张亦凡;余佳浩;魏克俭;金小越;杜建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25D11/34 | 分类号: | C25D11/34;C25D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875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钢铁 表面 dlc 复合 氧化 制备 阴极 溶液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阴极微弧氧化法在钢铁表面制备类金刚石(DLC)复合氧化膜的溶液和方法,属于材料表面处理领域。该溶液为水溶液,各组分含量:甲醇10‑15%,乙醇胺15‑30%,尿素10‑25%,硫酸镍1‑5%,纳米碳粉1‑4%,氯化钠5‑10%,去离子水25‑55%。具体方法为,待处理钢铁工件作为阴极,石墨作为阳极,共同浸没在装有配置好上述溶液的电解槽中,在室温下迅速将电压升至250V–550V,保持2min‑15min,即可在钢铁表面生成DLC复合氧化膜,其厚度为20μm‑100μm,最高硬度可达1200HV,超过基体四倍以上。本方法工艺简单,适用材料广泛,处理效率高,使钢铁材料硬度和抗摩擦性能显著提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表面处理领域,涉及一种利用阴极微弧氧化方法在钢铁表面制备DLC复合氧化膜的溶液和方法,经处理的钢铁材料可提高其硬度和耐磨性能。
背景技术
钢铁作为最常见的金属材料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大部分型号的钢铁材料特别是低碳钢硬度较低,耐磨性较差。耐磨性要求高的钢铁零部件通常需要进行表面强化处理,以提高它的耐磨和耐蚀性能,常见表面处理方法有淬火热处理,激光硬化,气体渗碳,真空渗碳,离子渗氮及渗硼等。专利200710050131.0和200880005440.9就是在钢铁表面获得渗碳层的传统工艺方法。
微弧氧化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项金属材料表面处理技术,它通过电解液里电极表面微区弧光放电产生的瞬时高温高压作用,在铝、镁、钛等阀金属表面生长出以基体金属氧化物为主的陶瓷膜层。专利201310108560.4就是在锆合金阳极表面获得致密的微弧氧化膜层。在微弧氧化过程中,铝、镁、钛、锆样件通常作为阳极,但钢铁材料不属于阀金属,不易形成高质量的阳极微弧氧化膜。阳极微弧氧化难以生长出致密氧化膜,并且膜层不致密,结合力差,这些限制了膜层摩擦性能的提高。
阴极微弧氧化是近年来在阳极气膜放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钢铁表面处理技术。该技术通常以惰性材料为阳极,待处理工件为阴极,共同浸没在特定电解质液里。在电极间施加一定电压,电流热效应和电解反应使阴极表面形成一层气膜。当电压达到一定程度时,气膜被击穿产生微弧放电。等离子体微弧放电区瞬间高温使电解液分解产生氧原子,氧原子与钢铁表面快速反应,形成一层致密氧化膜。根据专利201310062490.3,经过阴极微弧氧化技术处理可以大幅提高钢铁表面的硬度,同时降低摩擦系数和磨损率。
类金刚石(DLC)是由无定形碳和金刚石相组成的非晶亚稳态碳材料,它由于具有优异的机械、电学、声学、光学、热学、化学特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成为人们重点研究的新材料。近年来,利用水溶液中的放电现象制备碳材料的方法受到人们的重视,专利201310097289.9公开了一种利用阴极微弧放电技术制备纳米类金刚石粉末材料的方法。这表明在微弧放电的局部高温高压环境中,在合适的工艺条件下,能够利用等离子体区的瞬间高温高压作用以及氢元素的诱导作用,直接将放电分解的部分活性碳原子或离子键合成sp3C,形成类金刚石成分。
本发明在阴极微弧氧化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选择适当的电解液和工艺参数,添加镍基催化剂和纳米碳粉,在放电区形成了类金刚石的合成环境,从而在钢铁表面快速制备出含有DLC成分的复合氧化膜。本方法工艺简单,适用材料广泛,处理效率高,使钢铁材料硬度和抗摩擦性能显著提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阴极微弧氧化DLC复合氧化膜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改进阴极微弧氧化技术,制备出包含DLC成分的复合氧化膜。将钢铁作为阴极,在专利所述的电解液中对其进行阴极微弧氧化处理,在氧化膜生长的同时,合成一定类金刚石(DLC)成分进入膜层中,形成DLC复合氧化膜。基于该方法制备的复合膜层的最高硬度可达1200HV,提高了钢铁的耐磨损性能。同时,该溶液和工艺适合所有的钢铁材料。具体工艺流程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师范大学,未经北京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265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航空紧固件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硬质阳极化局部绝缘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