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塑性聚氨酯液压密封圈材料配方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11325.1 | 申请日: | 2017-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861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9 |
发明(设计)人: | 余忠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瑞腾涂装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5/04 | 分类号: | C08L75/04;C08L23/06;C08L23/16;C08K13/04;C08K7/06;C08K3/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2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塑性聚氨酯 液压密封圈 材料配方 聚乙烯 三元乙丙橡胶 发明材料 高压能力 重量份数 竹炭纤维 补强剂 长效性 防老剂 硅酸钙 抗氧剂 耐高温 润滑剂 增塑剂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塑性聚氨酯液压密封圈材料配方,按照重量份数计算,包括如下原料:热塑性聚氨酯50‑80份,竹炭纤维5‑12份,抗氧剂1‑3份,硅酸钙1‑2份,增塑剂5‑8份,润滑剂2‑5份,防老剂0.5‑1份,聚乙烯2‑8份,补强剂5‑10份,三元乙丙橡胶20‑30份。本发明材料生成出的热塑性聚氨酯液压密封圈在耐高温、高压能力,长效性等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特别是涉及一种热塑性聚氨酯液压密封圈材料配方。
背景技术
耐高温的热塑性聚氨酯(TPU)原料目前是制作液压密封圈的最好综合性能的原材料。但是,用此原材料制作的液压密封圈完全达不到实际使用要求和性能。存在的问题有:高温、高压时产品的失效速度快。往复运动的寿命短。一般只能使用半年左右。
如何提高热塑性聚氨酯液压密封圈使用寿命并且提高其耐高温、耐高压能力,一直是让全世界热塑性聚氨酯液压密封圈生产商头疼的问题。要想让耐高温的热塑性聚氨酯(TPU)原料能够制造出满足我们使用要求的高性能的液压密封件,就必须要对此材料进行改性处理。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耐高温、高压能力,长效的热塑性聚氨酯液压密封圈材料配方。
技术方案:一种热塑性聚氨酯液压密封圈材料配方,按照重量份数计算,包括如下原料:热塑性聚氨酯50-80份,竹炭纤维5-12份,抗氧剂1-3份,硅酸钙1-2份,增塑剂5-8份,润滑剂2-5份,防老剂0.5-1份,聚乙烯2-8份,补强剂5-10份,三元乙丙橡胶20-30份。
优选的,按照重量份数计算,包括如下原料:热塑性聚氨酯50份,竹炭纤维5份,抗氧剂1份,硅酸钙1份,增塑剂5份,润滑剂2份,防老剂0.5份,聚乙烯2份,补强剂5份,三元乙丙橡胶20份。
优选的,按照重量份数计算,包括如下原料:热塑性聚氨酯80份,竹炭纤维12份,抗氧剂3份,硅酸钙2份,增塑剂8份,润滑剂5份,防老剂1份,聚乙烯8份,补强剂10份,三元乙丙橡胶30份。
优选的,按照重量份数计算,包括如下原料:热塑性聚氨酯65份,竹炭纤维9份,抗氧剂2份,硅酸钙1.5份,增塑剂6份,润滑剂3份,防老剂0.8份,聚乙烯5份,补强剂8份,三元乙丙橡胶25份。
优选的,按照重量份数计算,包括如下原料:热塑性聚氨酯70份,竹炭纤维10份,抗氧剂1.5份,硅酸钙1.8份,增塑剂7份,润滑剂4份,防老剂0.6份,聚乙烯6份,补强剂6份,三元乙丙橡胶28份。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热塑性聚氨酯液压密封圈材料,在制成密封圈时,无论在正常使用或是高温、高压情况下使用寿命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原料:热塑性聚氨酯50份,竹炭纤维5份,抗氧剂1份,硅酸钙1份,增塑剂5份,润滑剂2份,防老剂0.5份,聚乙烯2份,补强剂5份,三元乙丙橡胶20份。
实施例2
原料:热塑性聚氨酯80份,竹炭纤维12份,抗氧剂3份,硅酸钙2份,增塑剂8份,润滑剂5份,防老剂1份,聚乙烯8份,补强剂10份,三元乙丙橡胶30份。
实施例3
原料:热塑性聚氨酯65份,竹炭纤维9份,抗氧剂2份,硅酸钙1.5份,增塑剂6份,润滑剂3份,防老剂0.8份,聚乙烯5份,补强剂8份,三元乙丙橡胶25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瑞腾涂装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瑞腾涂装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113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