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电子产品的散热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797079.9 | 申请日: | 2017-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293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9 |
发明(设计)人: | 邹剑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邹剑青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12 | 代理人: | 杨立,付倩 |
地址: | 541000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电子产品 散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散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子产品的散热器。
背景技术
专利号为201610550532.1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平板热管阵列式散热器,包括加热板和冷凝板,冷凝板包括第一冷凝板和第二冷凝板,第一冷凝板和第二冷凝板分别竖直向上设置在加热板的两端,冷凝板的的两侧均设有多列散热片,在第一冷凝板内设有第一冷凝道,在第二冷凝板内设有第二冷凝道;在加热板内一侧设有与第一冷凝道相连通的第一热流道,在加热板内的另外一侧设有与第二冷凝道相连通的第二热流道,其实现了液态散热工质在重力的作用下向热流道流动,可以形成一个单向循环的往复运动,防止加热板内部发生“干烧”现象。但是,由于冷凝道和热流道均为直管,导致散热工质在冷凝道和热流道内的流动路径较短,从而热交换时间较短,并且直管内的散热工质的热量集中在中间位置,换热效率差,最终热流道内的气态散热工质不能及时与散热片换热变为液态回流到冷凝道,同样加热板内部会发生“干烧”现象。
发明内容
综上所述,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电子产品的散热器。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电子产品的散热器,包括加热板和冷凝板,所述加热板水平设置并用于放置发热电子器件,所述冷凝板包括第一冷凝板和第二冷凝板,所述第一冷凝板和所述第二冷凝板分别竖直向上设置在所述加热板的两端,所述冷凝板的的两侧均设有多列散热片,在所述第一冷凝板内与每一列散热片一一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冷凝道,在所述第二冷凝板内与每一列散热片一一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冷凝道,所述第一冷凝道和所述第二冷凝道的呈镜像对称,并且所述第一冷凝道和所述第二冷凝道均呈开口朝下的U形状,所述冷凝板上分别设有向所述第一冷凝道和所述第二冷凝道内加入散热工质的加液孔;
在所述加热板内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冷凝道相连通的第一热流道,所述第一热流道呈开口朝向所述加热板外侧的U型,在所述加热板内的另外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二冷凝道相连通的第二热流道,所述第二流道关于所述加热板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热流道呈镜像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冷凝道由多段锥形结构的管道连接而成,所述管道的两端分别为口径较大的扩散端和口径较小的收缩端,并且前一个所述管道的扩散端连接后一个管道的收缩端,从而在所述第一冷凝道内部形成不断扩散后再收缩气态态散热工质的结构;所述第一热流道、所述第二冷凝道以及所述第二热流道与所述第一冷凝道的结构一样,所述第一热流道、所述第二冷凝道以及所述第热二流道内部也形成不断扩散后再收缩液态或气态散热工质的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冷凝道、第一热流道、第二冷凝道以及第二热流道的内部均形成不断扩散后再收缩液态或气态散热工质的结构,散热工质通过第一冷凝道、第一热流道、第二冷凝道或者第二热流道的过程中多次循环重复扩散、收缩,延长了散热工质的流动路径,并且散热工质不断扩散、收缩,其交变冲刷第一冷凝道、第一热流道、第二冷凝道以及第二热流道的管壁,充分提高散热工质与电子产品或者散热片的换热效率。一方面,第一冷凝道和第二冷凝道内的气态散热工质能及时与散热片换热变为液态回流到第一热流道或者第二热流道,彻底杜绝加热板内部发生“干烧”现象;另外,第一热流道和第二热流道内的液态散热工质与电子产品换热效率较高,防止电子产品温度过高。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进一步的改进:
进一步,所述第一热流道包括开口较大的外热流道和多个排列在外热流道内且开口较小的内热流道,同一条所述第一冷凝道连通所述外热流道和距离外热流道较近的内热流道或者相邻的两条内热流道。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增加散热面积,保证散热均匀。
进一步,所述散热工质为甲醇、乙醇和丙酮中的任意一种或者纳米流体。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增加散热效率。
进一步,所述加热板、所述冷凝板以及所述散热片均为铜或铝材料制成。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导热系数高,增加散热效率。
进一步,所述加热板、所述冷凝板以及所述散热片经3D打印一次成型。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避免将平板热管折弯而造成管腔的破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5为图4的B-B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邹剑青,未经邹剑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9707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