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流体分隔装置、井道结构及石油或天然气的生产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794285.4 | 申请日: | 2017-09-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137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 发明(设计)人: | 陈俊宏;唐勇;张罡;李军民;刘瀚森;张忠林;刘树飞;苏诗策;易诚雄;周华;谭宇茜;唐湉;刘向美珂;周侗侗;刘士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百胜野牛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B33/12 | 分类号: | E21B33/1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1730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流体 分隔 装置 井道 结构 石油 天然气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油气开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流体分隔装置、井道结构及石油或天然气的生产方法。流体分隔装置包括:筒体;多个围绕筒体布置的分隔件;设置在分隔件与筒体之间,并沿筒体径向向外对分隔件施加弹性力的第一弹性件;沿轴向穿设于筒体,并被构造为沿筒体轴向在膨胀位置和收缩位置之间来回运动的第一导向装置;贯穿筒体,且一端与分隔件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导向装置之间通过配合面可滑动地配合的第二导向装置。本发明提供的流体分隔装置能够在下行时消除分隔件与井道内壁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快速下行回到井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开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流体分隔装置、井道结构及石油或天然气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在油气井开发过程中,当井内石油或天然气产量低,井内压力不足时,无法将大量液体举升至地面,这会在井底形成一定高度的积液,进而降低油气井产能,甚至导致油气井停喷。
发明人已知的一种相关技术中提供了一种流体分隔装置。流体分隔装置外围设置有多个分隔件,这些分隔件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始终与井道内壁接触,形成密封。这样流体分隔装置下方的石油或天然气所产生的压力带动流体分隔装置上行,并在流体分隔装置上行至井口时排出流体分隔装置上方的积液。这种流体分隔装置的问题在于,由于分隔件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始终与井道内壁接触,因此在分隔件与井道内壁之间的摩擦力,以及流体分隔装置下方天然气或石油压力的共同作用下,流体分隔装置无法下行回到井底,或下行速度缓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流体分隔装置,其能够在下行时消除分隔件与井道内壁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快速下行回到井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流体分隔装置的井道结构。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上述井道结构的油或天然气的生产方法。
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流体分隔装置,包括:筒体;多个围绕筒体布置的分隔件;设置在分隔件与筒体之间,并沿筒体径向向外对分隔件施加弹性力的第一弹性件;沿轴向穿设于筒体,并被构造为沿筒体轴向在膨胀位置和收缩位置之间来回运动的第一导向装置;贯穿筒体,且一端与分隔件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导向装置之间通过配合面可滑动地配合的第二导向装置;其中配合面沿收缩位置至膨胀位置的方向相对于筒体逐渐径向向内延伸;当第一导向装置向收缩位置运动时,第二导向装置带动分隔件相对于筒体径向向内运动;当第一导向装置向膨胀位置运动时,第一弹性件带动分隔件相对于筒体径向向外运动。
进一步的,第一导向装置包括沿筒体轴向延伸的芯轴,芯轴轴向两端之间的部分外周面构成配合面;第二导向装置包括:与分隔件连接,且具备第一抵靠部的定位筒;贯穿筒体,一端与定位筒可滑动地配合,另一端与配合面可滑动地配合的定位柱;与筒体连接,并沿筒体径向向内对定位柱施加弹性力的第二弹性件;定位柱与定位筒可滑动地配合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抵靠部;当第一导向装置向收缩位置运动时,第二弹性件使第一抵靠部与第二抵靠部相互抵靠,并带动分隔件相对于筒体径向向内运动;当第一导向装置向膨胀位置运动时,第一弹性件带动分隔件相对于筒体径向向外运动。
进一步的,配合面的一端开设有第一止动槽;当第一导向装置位于膨胀位置时,定位柱远离分隔件的一端嵌入第一止动槽中;配合面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二止动槽;当第一导向装置位于收缩位置时,定位柱远离分隔件的一端嵌入第二止动槽中。
进一步的,第一导向装置包括沿筒体轴向延伸的芯轴,以及与芯轴连接的导向叉;配合面设置在导向叉上;第二导向装置远离分隔件的一端开设有供导向叉贯穿的导向孔;导向孔的内表面与配合面可滑动地配合。
进一步的,芯轴内设置有第一空腔,第一空腔的壁上开设有沿芯轴轴向延伸的第一长条孔;第一长条孔被构造为与第二导向装置远离分隔件的一端可滑动地配合,并供第二导向装置远离分隔件的一端进入或脱离第一空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百胜野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百胜野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942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