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筑外墙裂缝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788279.8 | 申请日: | 2017-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672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1 |
发明(设计)人: | 李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亮 |
主分类号: | G01B21/16 | 分类号: | G01B2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3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 外墙 裂缝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检测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建筑外墙裂缝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当建筑物出现的裂缝宽度超过了一定的限值就成了有害裂缝,有害裂缝的存在,严重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和适用性,而现在的建筑物越来越高,建筑物外墙裂缝的检测越来越不能采用传统的人工或远距离检测了。
目前建筑物裂缝近距离测量方法常用的有:塞尺或裂缝宽度对比卡、裂缝显微镜、图像显示人工判读的裂缝宽度测试仪和全自动裂缝宽度测试仪等。
然而,上述测量方法,各自存在着如下不足:
1.采用塞尺或裂缝宽度对比卡测量时,只能用于粗测。
2.采用裂缝显微镜测量时,测试速度慢,工作强度大,且有较大的认为误差。
3.采用图像显示人工判读的裂缝宽度测试仪进行测量时,需要人工进行估测。
4.上述全自动裂缝宽度测试仪,能够拍摄裂缝照片,自动判读裂缝宽度且精度高。然而,对于建筑外墙来说,裂缝位置不固定,需要人工攀岩至高处,然后,再使用全自动裂缝宽度测试仪对查找到的裂缝使用全自动裂缝宽度测试仪进行测量。
申请号为201610612553.1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其发明创造的名称为“一种建筑物外墙裂缝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其包括两个平行导轨Ⅰ、垂直的导轨Ⅱ和裂缝检测仪,导轨Ⅰ的外侧设置有凹槽,导轨Ⅰ的内侧设置有吸盘,导轨Ⅱ上设置有驱动装置Ⅰ,裂缝检测仪的下端连接有驱动装置Ⅱ,该驱动装置Ⅱ上安装有测速装置,驱动装置Ⅰ、驱动装置Ⅱ和测速装置与PCL相连。
上述专利申请正是采用了全自动裂缝宽度测试仪进行测量,也需要人工攀岩至高处查找裂缝,然后,再将具有裂缝检测仪的裂缝检测装置采用吸盘的方式固定在建筑外墙上,等裂缝检测仪测试完成后,再将裂缝检测装置解除吸附。整个裂缝测量过程中,检测人员都必须采用安全带或扶梯等方式,等待在具有裂缝的建筑物高处,测试危险性大,测试时间长,劳动强度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建筑外墙裂缝检测装置,该建筑外墙裂缝检测装置能自动吸附固定在建筑外墙上,测试自动完成,测试时间短,不需检测人员攀爬至高处,测试安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建筑外墙裂缝检测装置,包括主动滚轮、转轴、安装板、摄像头、裂缝检测仪、电机和计算机。
主动滚轮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主动滚轮之间通过转轴相连接,转轴由电机所驱动。
每个主动滚轮的外周面均匀布设有若干个真空吸盘,每个真空吸盘均通过气管与设置在主动滚轮上的气泵相连接。
安装板设置在位于两个主动滚轮之间的转轴上方,并通过悬臂与转轴相连接。
摄像头和裂缝检测仪均安装固定在安装板的底部。
电机、气泵、摄像头和裂缝检测仪均与计算机直接或间接相连接。
悬臂的顶端与安装板固定连接,悬臂的底端通过轴承与转轴转动连接。
还包括显示控制器,该显示控制器设置在安装板上,电机、气泵、摄像头和裂缝检测仪均与显示控制器相连接,显示控制器与计算机无线连接。
每个主动滚轮沿周向均设置有若干个支撑杆,每个支撑杆内设置一根气管,气管的一端与气泵相连接,气管的另一端与对应的真空吸盘相连接。
每根气管上均设置有一个气阀。
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后,先将每个主动滚轮均通过其中一个或两个真空吸盘吸附的方式吸附在建筑外墙上,接着,电机驱动主动滚轮转动,同时,气泵对相应真空吸盘的交替充放气,使每个主动滚轮在向上滚动的同时,实现与建筑外墙的吸附。另外,在主动滚轮向上滚动的同时,摄像头对建筑外墙的墙体表面进行扫描拍摄,并将扫描拍摄的照片传送给计算机,人工或自动确认墙体表面具有裂缝时,主动滚轮将停止滚动,计算机指令裂缝检测仪工作,对建筑墙体表面的裂缝宽度进行自动检测。整个测试过程自动完成,测试时间短,不需检测人员攀爬至高处,测试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本发明一种建筑外墙裂缝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了主动滚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有:
1.主动滚轮;11.真空吸盘;12.气泵;13.支撑杆;14.气管;15.气阀;
2.转轴;21.电机;
3.安装板;31.悬臂;
4.摄像头;
5.裂缝检测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较佳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亮,未经李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8827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