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羽毛角蛋白粘胶纤维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71827.6 | 申请日: | 2017-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029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张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F8/02 | 分类号: | D01F8/02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高芸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羽毛 角蛋白 粘胶 纤维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纺织材料生产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羽毛角蛋白粘胶纤维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羽毛角蛋白粘胶纤维的制备方法,具有使羽毛角蛋白脱色除臭,有效改善羽毛角蛋白粘胶纤维的力学性能,拓展其应用范围等优点。本发明方法步骤如下:A、取羽毛制备羽毛角蛋白粗品;B、将羽毛角蛋白粗品制得纯化的羽毛角蛋白粉末;C、将羽毛角蛋白制成纺丝溶液;D、将纺丝溶液纺丝,丝条经牵伸、洗涤、烘干后,即得到羽毛角蛋白粘胶纤维。本发明得到了一种没有异味,力学性能优良,附加值高的羽毛角蛋白粘胶纤维,拓展了其应用范围,操作方法具有工艺简单,质量稳定,可规模化生产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材料生产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羽毛角蛋白粘胶纤维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粘胶纤维属于再生纤维素纤维,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纺织原料,其服用舒适性早已被大家接受和认可,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功能性粘胶纤维的开发成了研究的热点,如蛹蛋白、羊毛蛋白、植物蛋白粘胶纤维等等。羽毛角蛋白是一种再生蛋白质资源,每年全球有数百万吨废弃禽类羽毛可用于角蛋白的提取,羽毛中含有90%以上的角蛋白和20种氨基酸,角蛋白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细胞粘附性和高的极性,在纺织工程上可以用作再生蛋白纤维的原料,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可以加速细胞的新陈代谢、减缓皮肤老化、吸收紫外线,且大量的亲水基团(-OH、-COOH、-NH)使其具有良好的吸湿和保温性能以及抗微生物性能,与皮肤的亲和性好。因此,蛋白为原料开发的各种复合材料和服用面料,具有亲肤性、高吸湿性、抗静电性、伸缩性、蓬松性、抗皱性等优良特性,迎合了新世纪人类的绿色消费观念。
羽毛角蛋白结构特殊,以α-螺旋和β-折叠进一步构成超螺旋多肽链,内部的半胱氨酸二硫键作为连接桥形成复杂的交联网,这种特殊结构使得角蛋白机械强度提高,不易降解,同时由于羽毛角蛋白的成纤性差、纤维力学性能差,使其应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通过加入一些其他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再采用共混纺丝技术,可有效改善羽毛角蛋白纤维的力学性能,从而拓展其应用范围。另外,羽毛角蛋白在使用中的另一个缺点是容易产生难闻的气味,这也限制了它的应用。
本发明欲提供一种全新的羽毛角蛋白粘胶纤维的制备方法,以达到消除羽毛角蛋白臭味,保持羽毛角蛋白粘胶纤维结晶度和力学性能,提高粘胶纤维的服用性能和商业附加值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羽毛角蛋白粘胶纤维的制备方法,具有使羽毛角蛋白脱色除臭,有效改善羽毛角蛋白粘胶纤维的力学性能,拓展其应用范围等优点。
本发明方法步骤如下:
A、取羽毛加入碱溶液溶解,过滤,得到羽毛角蛋白碱溶液,加盐酸调节pH值至3-4析出角蛋白,水洗、过滤、干燥得到羽毛角蛋白粗品;
B、将A步骤所得羽毛角蛋白粗品用足量无水乙醇进行抽提,水洗、过滤、干燥后得到纯化的羽毛角蛋白粉末;
C、将B步骤所得羽毛角蛋白溶解于碱溶液中,配制成角蛋白碱溶液;将角蛋白碱溶液与粘胶原液混合,搅拌均匀,制成纺丝溶液;
D、将C步骤所得纺丝溶液纺丝,丝条经牵伸、洗涤、烘干后,即得到羽毛角蛋白粘胶纤维。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A所述羽毛为清洁干燥的羽毛。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A所述氢氧化钠水溶液浓度为6~10%。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A所述溶解的条件为恒温加热溶解。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A所述添加盐酸调pH值至3-4析出角蛋白。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A所述羽毛与碱溶液的质量比为1:6~10。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A所述碱溶液为氢氧化钠水溶液。
优选的,步骤A所述氢氧化钠水溶液浓度为3~10%,优选氢氧化钠水溶液浓度为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718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RN页面的管理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电动车驱动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