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治疗和/或预防免疫紊乱疾病的化合物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71752.1 | 申请日: | 2017-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197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石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1/164 | 分类号: | A61K31/164;A61K31/16;A61P37/02;A61P1/00;A61P29/00;A61P19/08;A61P19/00;A61P37/04;A61P4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张立娜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治疗 预防 免疫 紊乱 疾病 化合物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和/或预防免疫紊乱疾病的化合物及其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应用具体为式I或式II或式III所示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在如下任一中的应用:(A)制备用于预防和/或治疗免疫紊乱相关疾病的产品;(B)制备用于调节外周免疫系统功能的产品;(C)预防和/或治疗免疫紊乱相关疾病;(D)调节外周免疫系统功能所示。实验证明,三个化合物均能够驱动肠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表达CD103、CD11b以及视黄醛脱氢酶)向淋巴结转移。本发明对于预防和/或治疗免疫紊乱相关疾病如风湿,红斑狼疮,肠炎,多发性硬化,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治疗和/或预防免疫紊乱疾病的化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微生物从皮肤,口腔,呼吸道等部位进入动物体内,它们和宿主一同进化,互相影响,抑制和调节对方的功能。研究这些共生菌和宿主之间的调控机制对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其中免疫工作者们最为关注的是肠道共生菌对宿主代谢和抗感染作用的影响。其中一个课题是共生菌如何调控宿主免疫功能。大部分文献的研究重点是肠道局部的免疫调控。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共生菌对免疫系统的作用也许并不止步于肠道。例如无菌动物有明显的外周免疫缺陷,主要表现为全身二级淋巴器官(也就是淋巴结)的发育不全。因为淋巴结是免疫反应的起源地,共生菌如何远距离调控这些广泛分布的免疫器官也就成了一个重要课题。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些共生菌与外周免疫系统发育的联系尚不明确。
淋巴结的发育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过程。在胚胎时,淋巴结的原基出现在上皮细胞簇中。在受到附近神经末梢发出的视黄酸刺激后,淋巴组织诱导细胞(LTi)开始启动原始淋巴结构的发育。小鼠出生之后,LTi细胞不再停留,然而外周淋巴结持续变大,含有的细胞数也继续增加。出生后一到两周,渗滤过来的淋巴细胞形成清晰的T和B细胞区,几乎和成年小鼠淋巴结一样。与此相反,出生后无菌动物淋巴结的发育完全停止。上述发育上的问题带来了免疫反应的缺陷。无菌小鼠在被肠道致病菌弗氏志贺菌感染后,免疫反应不强。沙门氏杆菌感染在无菌小鼠中的症状也更严重。作为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可以想象淋巴结结构上的缺陷会导致免疫反应的紊乱。那么肠道菌落是如何在出生后启动淋巴结的发育呢?是肠道中的哪类菌,哪种活性成分发挥作用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和/或预防免疫紊乱疾病的化合物及其应用。
本发明所提供的应用具体可为式I或式II或式III所示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在如下(A)-(D)任一中的应用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A)制备用于预防和/或治疗免疫紊乱相关疾病的产品;
(B)制备用于调节外周免疫系统功能的产品;
(C)预防和/或治疗免疫紊乱相关疾病;
(D)调节外周免疫系统功能;
本发明所提供的应用也可为式I或式II或式III所示化合物(同上)或其可药用盐在如下(E)-(H)任一中的应用:
(E)制备用于驱动肠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向淋巴结转移的产品;
(F)制备用于促进淋巴结发育和/或促进淋巴结发挥功能的产品;
(G)驱动肠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向淋巴结转移;
(H)促进淋巴结发育和/或促进淋巴结发挥功能。
本发明还请求保护具有如下(a)-(d)所示功能中至少一种的产品,其活性成分为式I或式II或式III所示化合物(同上)或其可药用盐;(a)预防和/或治疗免疫紊乱相关疾病;(b)调节外周免疫系统功能;(c)驱动肠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向淋巴结转移;(d)促进淋巴结发育和/或促进淋巴结发挥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717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芦荟大黄素单体在制备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中的用途
- 下一篇:芬布芬的新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