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安装止水环或止水片的简易工具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771368.1 | 申请日: | 2017-08-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422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1 |
| 发明(设计)人: | 赵勇;吴梓桐;代跃强;王彤;许仕达;郑美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G21/16 | 分类号: | E04G21/16;E02D31/02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琪琛 |
| 地址: | 30045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安装 止水 简易 工具 | ||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地下结构防水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安装止水环或止水片的简易工具,包括用于放置止水环或止水片的环扣式套匣,环扣式套匣包括中心开设有圆孔的顶板,顶板下部周边环绕设置有侧壁,侧壁底部安装有底托;环扣式套匣的侧壁外部焊接有持杆,持杆的下部区段与环扣式套匣的顶板垂直、上部区段相对于环扣式套匣的顶板向外倾斜;环扣式套匣的侧壁与持杆之间连接有加强杆。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适用于钢筋、螺杆、管道上止水环(片)安装,并可伸入成型的钢筋骨架内等徒手不能及部位进行安装操作,取代长期以来沿袭徒手安装方式,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施工速度和工程质量,降低劳动强度,节省人工。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地下结构防水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地下工程接缝部位钢筋及穿越结构螺杆、管道等的止水施工技术。
背景技术
止水环(片)是一种的圆形或方形的片状体,通用规格外径(边长)约40mm,厚度约10mm,中间设孔,孔径12—32mm,其一般应用在建筑地下室和人防工程接缝部位钢筋(主要用于桩端锚固钢筋)及穿越结构的螺杆、管道上。止水环(片)由高分子无机吸水膨胀材料和橡胶精炼制成,为一种新型防水工程材料,遇水后能吸水膨胀(膨胀率≥200%),靠自身膨胀挤密混凝土与钢筋、螺杆、管道间的缝隙,截断渗水通道,从而达到止水防渗的目的。
截至目前,止水环(片)安装完全靠徒手操作,大体分为四种安装方式:一、直接用手将止水环(片)套入;二、采用内径大于止水对象直径的止水环(片);三、将止水环(片)加热后套入;四、将止水环(片)割断套入。其中,徒手直接套入安装十分费力,效率低,速度慢,且易造成施工人员受伤。而后三种安装方式则破坏了止水环(片)的致密性、稳定性、整体性,降低了止水效果。另外,地下工程多采取交叉施工,往往是钢筋骨架绑扎成型后再安装止水环(片),此时人无法进入,遇钢筋密集处甚至手都伸不进去,而只得临时拆卸部分钢筋,待安好止水环(片)后再予以恢复,操作更加困难,亦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并影响施工进度。
可见,地下防水工程是建筑地基与基础工程的重要分项,其关系到地下工程使用功能和结构耐久性,而止水环(片)安装质量又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结构地下防水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讲,止水环(片)的施工工艺决定着地下防水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效率。鉴于徒手安装止水环(片)方式存在操作困难、效率低下、进度缓慢、施工质量不保证等弊端,亟需代之以适用的施工器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是传统施工上完全靠徒手安装止水环(片)所产生的一系列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安装止水环或止水片的简易工具,其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等特点,适用于钢筋、螺杆、管道上止水环(片)安装,并可伸入成型的钢筋骨架内等徒手不能及部位进行安装操作,取代长期以来沿袭徒手安装方式,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施工速度和工程质量,降低劳动强度,节省人工。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用于安装止水环或止水片的简易工具,包括用于放置止水环或止水片的环扣式套匣,所述环扣式套匣包括中心开设有圆孔的顶板,该圆孔与止水环或止水片的孔同位贯通;所述顶板下部周边环绕设置有侧壁,所述侧壁除一侧与所述顶板相垂直形成竖直面外,其余部分为相对于与所述顶板向外倾斜的斜面;所述侧壁的竖直面底部安装有底托;所述环扣式套匣的所述侧壁的竖直面外部焊接有持杆,所述持杆的下部区段与所述环扣式套匣的顶板垂直、上部区段相对于所述环扣式套匣的顶板向外倾斜;所述环扣式套匣的所述侧壁与所述持杆之间连接有加强杆。
所述环扣式套匣的顶板为圆形或方形,具有圆形顶板的所述环扣式套匣用于安装止水环,具有方形顶板的所述环扣式套匣用于安装止水片。
所述环扣式套匣的顶板和侧壁采用整块钢板冲压成型。
所述环扣式套匣的侧壁除一侧与顶板相垂直形成竖直面外,其余部分为与顶板呈110°夹角的斜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7136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