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脱水筛筛下自闭路的尾矿干排装置及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710771075.3 | 申请日: | 2017-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629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1 |
发明(设计)人: | 王书礼;孙吉朋;崔学奇;刘佃彪;张德勇;孙玉伟;姜青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海市海王旋流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4C9/00 | 分类号: | B04C9/00 |
代理公司: | 威海科星专利事务所37202 | 代理人: | 于涛 |
地址: | 26420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水 筛下 闭路 尾矿 装置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尾矿干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脱水筛筛下自闭路的尾矿干排装置及工艺。
背景技术
尾矿干排是相对于尾矿湿排而言的,是指选厂低浓度尾矿经浓缩、脱水等工艺,制备出一种失去流动性的尾矿滤饼或者流动性很差的高浓度尾矿膏体进行输送和堆存的方法。与传统的尾矿湿排、尾矿库排放相比,尾矿干排具有堆存灵活、安全稳定、运行成本低和占地面积小等优势。尾矿干排成为尾矿堆存的重要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尾矿干排设备主要有旋流器+振动脱水筛、皮带真空过滤机、厢式压滤机等,其中旋流器+振动脱水筛具有设备投资低、运行成本低、占地面积小等优点,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脱水筛筛下能否闭路循环处理成为制约尾矿干排效果的问题,尤其对于尾矿远距离输送至脱水筛的工艺,筛下无法返回至旋流器再处理,从而使干排产率降低10~15%,增加了尾矿脱水的运行成本。因此,开发脱水筛筛下自闭路循环的尾矿干排工艺,对于提高尾矿干排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脱水筛筛下自闭路的尾矿干排装置及工艺,以实现尾矿高效脱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脱水筛筛下自闭路的尾矿干排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尾矿送至第一组旋流器中进行浓缩分级;
步骤2、将第一组旋流器的溢流产物送至溢流箱中,将其底流产物送至振动脱水筛进行脱水;
步骤3、将振动脱水筛筛上产物输出,即为干排产品;将振动脱水筛筛下产物自流至泵池中;
步骤4、将溢流箱中的部分溢流产物送至泵池中,并控制进入泵池的溢流产物的输送量,使得泵池中混合物的量与第二组旋流器的处理量匹配;
步骤5、将泵池中的混合物送至第二组旋流器中进行浓缩分级;
步骤6、将第二组旋流器的溢流产物送至溢流箱中,将其底流产物送至振动脱水筛进行脱水;同时,若尾矿继续输送至第一组旋流器,则通过第一组旋流器继续对尾矿进行浓缩分级,并将第一组旋流器的溢流产物送至溢流箱中,将其底流产物送至振动脱水筛进行脱水;之后返回步骤3,形成自闭路循环;
步骤7、当振动脱水筛筛上产物含水率达到18±2%时,尾矿干排作业完成。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组旋流器包括N个旋流器,第二组旋流器包括M个旋流器,N和M均为自然数。
优先的是,在所述步骤4中,通过回流管道将部分溢流产物送至泵池中,并通过可控阀门调节进入泵池的溢流产物的输送量。
优选的是,在所述步骤5中,通过渣浆泵将泵池中的混合物泵入第二组旋流器中进行浓缩分级。
优选的是,所述可控阀门、振动脱水筛以及渣浆泵均由控制系统进行控制。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脱水筛筛下自闭路的尾矿干排装置,包括第一组旋流器和第二组旋流器,其中第一组旋流器包括N个旋流器,第二组旋流器包括M个旋流器,N和M均为自然数,所述第一组旋流器用于对待处理的尾矿进行浓缩分级,所述第一组旋流器和第二组旋流器的溢流口均与溢流箱相连接,所述第一组旋流器和第二组旋流器的底流口均与振动脱水筛的进料口相对应,使第一组旋流器和第二组旋流器的底流产物送至振动脱水筛中;所述振动脱水筛设置于泵池之上,使振动脱水筛的筛下产物自流至泵池中,所述溢流箱通过回流管道与泵池相连接,在所述回流管道上还设有可控阀门;所述泵池还与渣浆泵的进口相连接,所述渣浆泵的出口经入料管道与第二组旋流器的进料口相连接;所述可控阀门、振动脱水筛以及渣浆泵均由控制系统进行控制。
本发明的该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上述脱水筛筛下自闭路的尾矿干排装置及工艺能够提高尾矿干排的效果,实现尾矿高效脱水。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脱水筛筛下自闭路的尾矿干排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脱水筛筛下自闭路的尾矿干排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所涉及的脱水筛筛下自闭路的尾矿干排工艺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1-第一组旋流器,2-第二组旋流器,3-溢流箱,4-入料管道,5-振动脱水筛,6-回流管道,7-渣浆泵,8-泵池,9-可控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海市海王旋流器有限公司,未经威海市海王旋流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7107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非接触细胞共培养皿
- 下一篇:一种皮革磨边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