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测压力胃管在审
申请号: | 201710770403.8 | 申请日: | 2017-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749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卢志增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驼人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J15/00 | 分类号: | A61J15/00;A61B5/0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34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力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用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临床使用的可测压力胃管。
背景技术
临床上食管测压是为了分析食管动力和食团运输,了解食管上、下括约肌位置及功能,患者吞咽时食管内压力变化,还可判断膈肌位置,帮助了解、量化和评估食管运动的功能,还可为食管动力障碍疾病的研究提供病例生理学依据,并能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目前临床进行食管测压主要是为了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检查方法,也用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呼吸驱动力的定量测量以及睡眠呼吸暂停阻塞部位的定位。
经胃管鼻饲营养是满足不能经口进食患者营养摄入的主要方法,广泛应用于重症监护病房、神经内外科、消化内科、老年病房等。然而,应用鼻饲营养的患者往往存在胃食管反流和误吸的情况,如果患者的胃排空能力存在问题,则这一现象更加突出。有文献报道, 不管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还是卒中相关性肺炎均与胃食管反流和误吸密切相关,但临床上缺乏相应的手段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误吸风险,传统的食道pH监测技术均不提供鼻饲功能,应用的人群主要是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在这种情况下,临床通常选择提前应用胃肠动力药物的预防治疗,但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并且药物的效果也难以评估。有时也需要持续监测观察压力的变化,现有的胃管一般都不能满足这样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设计的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随时监测胃内压力的一种可测压力胃管。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是:
一种可测压力胃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尾端设置尖端软头,所述管体尾端设有侧孔,所述管体头端设有接头,所述接头上设有护帽,所述管体上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侧面连接信号线,所述信号线的一端连接有测压接头。
上述一种可测压力胃管,所述的测压接头为快速可插拔监护仪测压接头。
上述一种可测压力胃管,所述的的压力传感器为硅压式压力传感器,且与管体管腔相通。
上述一种可测压力胃管,所述的管体采用医用透明硅胶材料制成,尖端软头采用流线型封堵软头工艺处理。
本发明的另一种技术方案为:
一种可测压力胃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尾端设置尖端软头,所述管体尾端设有侧孔,所述管体头端设有接头,所述接头上设有护帽,所述接头上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侧面连接信号线,所述信号线的一端连接有测压接头。
上述一种可测压力胃管,所述的测压接头为快速可插拔监护仪测压接头。
上述一种可测压力胃管,所述的压力传感器为硅压式压力传感器,且与管体管腔相通。
上述一种可测压力胃管,所述的管体采用医用透明硅胶材料制成,尖端软头采用流线型封堵软头工艺处理,减少置管时对食道的损伤。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该测压胃管采用微型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其特点在于响应速率快,误差小,抗干扰,安全低创伤,可以快速精准实时的观测到胃内压力的变化情况,该测压胃管设计为一次性使用,有效避免了交叉使用意外感染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方案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种方案结构示意图
其中1、管体 2、尖端软头 3、侧孔 4、接头 5、护帽 6、压力传感器 7、信号线 8、测压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述,一种可测压力胃管,包括管体1,所述管体1尾端设置尖端软头2,所述管体1尾端设有侧孔3,所述管体1头端设有接头4,所述接头4上设有护帽5,所述管体1上设有压力传感器6,所述压力传感器6侧面连接信号线7,所述信号线7的一端连接有测压接头8,所述的测压接头8为快速可插拔监护仪测压接头,所述的压力传感器6为硅压式压力传感器,且与管体1管腔相通,所述的管体1采用医用透明硅胶材料制成,尖端软头2采用流线型封堵软头工艺处理。
本发明具体实施时,按临床常规操作流程将胃管置入,用护帽5封住接头4后,将监护仪与测压接头8直接连接即可随时通过监护仪观测胃内的压力变化,满足临床所需。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驼人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河南驼人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7040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