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纳米注塑的聚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61068.5 | 申请日: | 2017-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003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李东阵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辰东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7/02 | 分类号: | C08L67/02;C08L23/08;C08L23/12;C08K3/32;C08K7/14;C08K3/22;B29C4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齐云 |
地址: | 51139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纳米 注塑 聚酯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纳米注塑的聚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聚酯复合材料,含有0.5~10wt%吐酸抑制剂,以聚酯复合材料的总质量为100wt%计,该吐酸抑制剂为磷酸化合物、碱性金属氧化物中的一种或二种。磷酸化合物能够与聚酯树脂形成配位键钝化钛系催化剂,防止该催化剂在强酸性环境中加速聚酯树脂的分解,进而减少酸性阳极氧化液对聚酯树脂层的腐蚀;碱性金属氧化物一方面能够通过中和作用降低塑胶所受到的酸的腐蚀,另一方面能够在腐蚀过程中所发生的酸液进入到接合面内部之时,中和进入这部分酸液的酸性,从而降低对聚酯树脂和金属表面的腐蚀,由此有效地降低了吐酸,保证了NMT工艺全制程的良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酯材料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用于纳米注塑的聚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纳米注塑工艺(NMT)是日本大成(Taisei)公司所研制,在该公司的一系列专利中(WO 2007/040245等)披露,改性聚苯硫醚(PPS)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可以通过注塑的方法直接粘附在经过纳米工艺处理的金属表面。该技术由于具有上文中提到的诸多优点,已经在手机行业中迅速普及。
有目前手机市场个性化需求强烈,PBT材料由于具有突出的配色能力,逐渐取代了PPS材料成为市场的主流。但是PBT材料在NMT全制程工艺中的成品率通常会低于PPS材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PBT材料在阳极氧化工艺后,很容易发生吐酸,吐出的酸液会腐蚀结合处附近的塑胶和金属,导致该部位与其他部位的明显色差,形成不良品。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纳米注塑的聚酯复合材料,该聚酯复合材料能够有效降低阳极氧化后的吐酸发生率,保证了NMT工艺全制程的良率。
一种用于纳米注塑的聚酯复合材料,包含聚酯树脂,和0.5~10wt% 吐酸抑制剂,以聚酯复合材料的总质量为100wt% 计;其中,所述吐酸抑制剂选自磷酸化合物、碱性金属氧化物中的一种或二种。
进一步地,所述吐酸抑制剂包含1~5 wt% 磷酸化合物和0.5~4 wt % 碱性金属氧化物,以聚酯复合材料的总质量为100wt% 计。
进一步地,所述磷酸化合物为焦磷酸二氢二钠、磷酸氢二钾、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钠、磷酸二氢锌中的一种或至少二种;
优选地,所述碱性金属氧化物为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锌中的一种或至少二种。
进一步地,还包含3~20wt% 聚烯烃,以聚酯复合材料的总质量为100wt% 计;
优选地,所述聚烯烃为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聚乙烯-辛烯共聚物、聚烯烃-缩水甘油酯共聚物、聚烯烃-丙烯酸酯共聚物、聚烯烃-醋酸酯共聚物中的一种或至少二种。
进一步地,还包含0.05~0.5wt% 抗氧剂,以聚酯复合材料的总质量为100wt% 计。
进一步地,还包含0.1~2.0 wt% 脱模剂,以聚酯复合材料的总质量为100wt% 计。
进一步地,还包含5~50 wt% 玻璃纤维,以聚酯复合材料的总质量为100wt% 计。
进一步地,所述聚酯树脂的含量为30~90 wt%,以聚酯复合材料的总质量为100wt% 计;
优选地,所述聚酯树脂为PBT树脂;
优选地,所述PBT树脂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二甲醇酯(PC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共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二甲醇酯(PETG)、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二甲醇酯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CTG)、聚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A)、聚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1,4-环己二甲醇酯(PCTA)中的一种或至少二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辰东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广州辰东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610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