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酸碱平衡状态分析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748009.4 | 申请日: | 2017-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107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9 |
发明(设计)人: | 黄峰;张占英;许红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16H50/70 | 分类号: | G16H50/7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44205 | 代理人: | 王国标 |
地址: | 528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酸碱 平衡 状态 分析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血气酸碱平衡分析领域,尤其是一种酸碱平衡状态分析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对血气的酸碱平衡状态的分析方法中,如Siggard-Andersen(1974)、Keys(1976)和Klah1(972)等的图表法在临床上均得到广泛应用,但其误差较大,且对于混合型和三重酸碱失衡的判断无法准确进行。吴善教授的“酸碱失衡四步判断法”发表时间较早,影响面较广。1996年张家骧教授总结了酸碱失衡判断的经验,发表了“酸碱平衡紊乱诊断的七步法”。目前酸碱平衡紊乱判断方法有四步法、七步法、六步法及酸碱平衡紊乱的分阶段判断方法等,这些方法虽都能对各种类型的酸碱失衡作出判断,但是规律性及步骤不统一,容易出现漏判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酸碱平衡状态分析方法及系统,能够使得对酸碱平衡状态的判断具有规律性和统一性,不仅简便易行,并且准确率高。
本发明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酸碱平衡状态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获取血气分析病例数据,对血气分析病例数据中的血气数值进行内在一致性分析,核实数据是否错误;
B、根据血气数值判断血气症状;
C、根据血气数值判断血气症状的原发性;
D、根据血气数值判断血气症状的代偿性质;
E、计算血气数值的阴离子间隙AG的评估值;
F、根据阴离子间隙AG的评估值和正常值判断血液的酸碱平衡状态;G、输出上述判断、分析结果。
进一步,步骤A中获取血气分析病例数据,包括Na+数值、Cl-数值、HCO3-数值、PaCO2数值和pH数值。
进一步,步骤A中对血气分析病例数据中的血气数值进行内在一致性分析,核实数据是否错误,包括以下步骤:
A1、根据公式[H+]=24×[PaCO2]/[HCO3-]求得H+的评估值;
A2、根据血气数值中的pH数值在pH与H+数值一致对照表中找出对应的H+的参考数值;
A3、比较H+的评估值和参考数值,若两个数值的差不超过10,则血气分析病例数据中的血气数值正确,否则错误。
进一步,步骤B中根据血气数值判断血气症状,把血气数值中的pH数值与pH正常范围值进行比较,若pH数值小于pH正常范围值的最小值,则血气症状为酸血症;若pH数值大于pH正常范围值的最大值,则血气症状为碱血症;若pH数值在pH正常范围值之内,则血气症状为正常。
进一步,步骤C中根据血气数值判断血气症状的原发性,把血气数值中的pH数值和PaCO2数值分别与pH平均值和PaCO2平均值进行比较,若pH数值和PaCO2数值分别相对于pH平均值和PaCO2平均值的改变方向相反,则血气症状的原发性为呼吸性;若pH数值和PaCO2数值分别相对于pH平均值和PaCO2平均值的改变方向相同,则血气症状的原发性为代谢性。
进一步,步骤D中根据血气数值判断血气症状的代偿性质,利用单纯性酸碱失衡预计代偿公式结合血气症状的原发性进行代偿性质的判断。
进一步,步骤E中计算血气数值的阴离子间隙AG的评估值,利用公式AG=[Na+]-[Cl-]-[HCO3-]进行计算,得到阴离子间隙AG评估值。
进一步,步骤F中根据阴离子间隙AG的评估值和正常值判断血液的酸碱平衡状态,包括以下步骤:
F1、求得阴离子间隙AG的评估值和正常值之间的差值ΔAG;
F2、把差值ΔAG与HCO3-数值进行相加,得到HCO3-评估值;
F3、若HCO3-评估值小于22,则血液的酸碱平衡状态为合并代谢性酸中毒;若HCO3-评估值大于26,则血液的酸碱平衡状态为合并代谢性碱中毒;若HCO3-评估值在22-26之间,则血液的酸碱平衡状态为单纯性的酸碱平衡紊乱。
一种酸碱平衡状态分析系统,该系统包括:
血气数值判断模块,用于获取血气分析病例数据,对血气分析病例数据中的血气数值进行内在一致性分析,核实数据是否错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未经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4800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