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氮循环的CO深冷分离系统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97360.5 | 申请日: | 2017-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732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曹卫华;文向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深冷液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2/40 | 分类号: | C01B32/40;C01B3/50 |
代理公司: | 成都金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8 | 代理人: | 袁英 |
地址: | 611700 四川省成都市郫***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循环 co 深冷分离 系统 及其 方法 | ||
1.一种采用氮循环的CO深冷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主换热器(1)、低温分离器(2)、氢汽提塔(3)、氢汽提塔塔底蒸发器(4)、脱甲烷塔(5)、脱氮塔(6)、冷凝蒸发器(7)、脱甲烷塔塔顶分离器(8)、脱氮塔塔顶冷凝器(9)、脱氮塔塔顶分离器(10)和循环氮气压缩机(11);所述主换热器(1)内设置有流道Ia、流道Ib、流道II、流道III、流道IV、流道V、流道VI、流道VII、流道VIII和流道IX;脱氮塔塔顶冷凝器(9)内设置有流道I和流道II,氢汽提塔塔底蒸发器(4)设置于氢汽提塔(3)内且位于其底部,冷凝蒸发器(7)连接于脱甲烷塔(5)和脱氮塔(6)之间,主换热器(1)内流道VI的出口端与低温分离器(2)的入口相连,低温分离器(2)的气相出口与主换热器(1)内流道IV的入口端连接,低温分离器(2)的液相出口连接有两个支路,第一个支路经阀门a(15)与主换热器(1)内流道V的入口端相连,主换热器(1)内流道V的出口端与位于氢汽提塔(3)中部的入口端连接,第二个支路经阀门b(16)与位于氢汽提塔(3)顶部的入口端连接;
所述氢汽提塔(3)的气相出口与主换热器(1)内流道III的入口端连接,氢汽提塔(3)的液相出口经阀门c(17)与位于脱甲烷塔(5)中部的入口端连接;
所述脱甲烷塔(5)的液相出口分为两个支路,第一个支路与主换热器(1)内流道IX的入口端连接,流道IX的出口与位于脱甲烷塔(5)底部的入口端连接,第二个支路经阀门d(18)与阀门f(20)的一端连接,阀门f(20)的另一端与脱氮塔塔顶分离器(10)连接,阀门f(20)还与主换热器(1)内流道VII的入口端连接,脱甲烷塔(5)的气相出口与冷凝蒸发器(7)的入口相连,冷凝蒸发器(7)的出口与脱甲烷塔塔顶分离器(8)的入口相连,脱甲烷塔塔顶分离器(8)的液相出口与脱甲烷塔(5)的顶部入口相连,脱甲烷塔塔顶分离器(8)的气相出口经阀门e(19)与位于脱氮塔(6)中部的入口端连接;
所述脱氮塔(6)的液相出口与主换热器(1)内流道VIII的入口端连接,脱氮塔(6)的气相出口与脱氮塔塔顶冷凝器(9)内流道I的入口端连接,脱氮塔塔顶冷凝器(9)内流道I的出口与脱氮塔塔顶分离器(10)的入口相连,脱氮塔塔顶分离器(10)的液相出口与脱氮塔(6)的顶部入口相连;
所述循环氮气压缩机(11)的出口与主换热器(1)内流道Ia的入口端连接,主换热器(1)流道Ia的出口分为两个支路,第一个支路与氢汽提塔塔底蒸发器(4)的入口相连,第二个支路经阀门h(22)与氢汽提塔塔底蒸发器(4)的出口连接,阀门h(22)的另一端还与主换热器(1)内流道Ib的入口端连接,流道Ib的出口经阀门g(21)与脱氮塔塔顶冷凝器(9)内流道II的入口端连接,脱氮塔塔顶冷凝器(9)内流道II的出口端与主换热器(1)内流道II的入口端连接,主换热器(1)内流道II的入口端还与阀门i(23)连接,主换热器(1)流道II的出口与循环氮气压缩机(11)的入口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氮循环的CO深冷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凝蒸发器(7)为内置式或外置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氮循环的CO深冷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凝蒸发器(7)为浸浴虹吸型或膜式蒸发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氮循环的CO深冷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温分离器(2)与氢汽提塔(3)为同轴上下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深冷液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深冷液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9736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